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家园共育的探究
2019-09-10杨莉军
【摘要】:融合教育就是将听力有障碍但尚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在佩戴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后送入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使其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家园共育,让听障孩子充分享受到来自康复教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到康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充分认识到家园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康复教育更有成效,才能让孩子尽快融入健听儿童集体,走进普校,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
【关键词】:融合教育 听障儿童 家园共育
融合教育就是将听力有障碍但尚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在佩戴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后送入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使其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听障孩子有着和健全孩子一样的需求,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个与健聽儿童平等相处的平台,它意味着特殊需要儿童能真正的和普通儿童一起参加教育。融合不是单纯指某一个安置环境,融合是教育和训练的归属,是特殊需要儿童被尊重和获得教育选择权的标志,融合教育中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是接纳和珍视人类多样性的标志。
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园共育,让听障孩子充分享受到来自康复教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到康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充分认识到家园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康复教育更有成效,才能让孩子尽快融入健听儿童集体,走进普校,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
我校康复教学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鼎承“听得明白,说得清楚”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注重听障儿童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在一日生活,科学活动、区角及户外活动中渗透各个领域的能力培养,主张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自主建构和积累经验,让听障儿童不但能听会说,而且能够在各项能力上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更快地融入主流社会。
在早期康复教育与学龄教育衔接中,家长的参与亦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因素。由于家长与听障儿童接触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的特点和习惯,也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对听障儿童可能遇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都应给于极大的关注,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互通信息,共同搞好听障儿童早期教育与学龄教育的衔接工作。入学是康复训练的新阶段,是听障儿童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必须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家长要教育听障儿童热爱学校和老师,帮助听障儿童树立信心,培养不怕挫折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重视对听障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听障儿童独立的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首先,指导家长将学习聆听和口语表达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倡将听觉作为发展口语能力的首要方式,以国际听障儿童口语教育领域内成效显著的听觉口语法即AVT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化康复训练,指导家长将康复训练带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自然的互动方式逐渐提升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语言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教学中将听觉口语教学法和1+X+Y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将集体教学、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指导的内容都完整的安排在每日活动中,从而保证语言康复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案如表1。
从以上中可以看出,我们康复部的日常教学计划紧密地将家庭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园共育在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其次,康复教学中重视小龄听障儿童的亲子同训。以及通过家长培训的形式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水平。重视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与终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培训,康复教师给予家长一对一个别化指导,教学观摩、家庭分享活动等协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康复和教育观念,掌握康复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家长的潜能,成为听障儿童听说能力发展的首要促进者和康复教师的伙伴,实现家园共育。最后,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优势资源,排除影响教育的消极因素,在这些活动依托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家园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尽快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
早期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了模仿健听儿童的机会,健听儿童也从中获得了很多难得的经验,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但是,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之间并不会必然地、自发地融合在一起,需要教师不断地组织和调节,促成并强化他们的互动,只有在普通教师、特教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实现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最大程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60
【3】方俊明《融合教育和教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作者简介:杨莉军,1980.06.15女,汉,山东利津,初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