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郭荷在河西地区的讲学活动及其影响

2019-09-10杨李民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讲学

【摘要】: 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儒士因不满中原地区连年战争的纷扰,纷纷选择避地河西,郭荷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与河西本土的学者共同倡导儒学,使得河西儒学不断发展,本文重点从郭荷迁入河西地域起,简要论述他在河西地区的讲学活动,以及他对河西儒学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河西地区 郭荷 讲学 河西儒学

一、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状况

五凉时期的“河西”指地处黄河以西,今甘肃中西部、内蒙古西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历代州域形势”对五凉时代的河西地带也有记叙:“前凉张氏盛时,尝南渝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1】由此看出“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地占面积之广。

河西地区自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实边”政策开始,从中原地区陆续迁入了大量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力飞速的发展。《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平帝时,河西郡共71270户,28万多人。”【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这样写道“凉州之地,距关中颇远,然与西域连通,其地实为富饶,而文明水平亦颇高,西南苞河湟,又为畜牧之地,故两晋之世,始终有据以自给者。”【3】由此可见河西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片土地宜耕宜牧,为大批移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也为河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争频发,并且逐渐形成了小政权割据的局面,而其中由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河西文化形成的重要政治奠基来源。在时局动荡的时代,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繁荣,经济富饶,不仅是中原人士避难的场所,也是逃荒难民的移徙区域,百余年间虽然战争频发不断,但相比中原地区,河西地区却是相对安稳的。《资治通鉴》记载道“永嘉战乱之际,中原人士避难河西,张轨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号凉州多士。”【4】

二、郭荷及其讲学活动

郭荷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前凉秦州略阳(现甘肃天水秦安)人,《晋书》第九十四卷《隐逸传》记载: “郭荷字承休,秦州略阳人,六世祖郭整,汉安顺时,公府八辟,公车五徽,皆不就,自郭整至郭荷,世代以经学致位,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张祚遣使者以束帛,安车徽为博士祭酒,使者追而致之,及至,暑太子友,荷上疏乞还,祚许之,遣以安车蒲轮,送还至张掖东山,荷卒,弟子郭瑀为其守孝三年。”【5】《晋书·本传》也载到“郭荷明究文籍,特善史学,应州郡之命张祚徽为博士祭酒,追而敬之。荷乞还,祚遗以安车蒲轮,护送至张掖东山,谥曰‘玄德先生’。”【6】

郭荷的讲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他在讲学游历时期,广收弟子,传播儒学。而他的地方弟子在出师之后,又在继承他优秀的思想基础上对他的思想加以发展,比如后来的郭瑀、刘昞等等。他们在河西地区共同倡导儒学,使得河西儒学在战乱时期不但没有凋敝,相反显得更加欣欣向荣,儒学风气也逐渐盛行,为河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郭荷在讲学活动中将官学私化,促进了河西私学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战争频发,河西地区迁入了大批儒士学者,这些学者与河西地区的本土学者共同倡导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文化,使得“河西地区文化斐然,人才济济,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成为‘多士之区’【7】”。《晋书·张轨传》载“征久郡胄子五百余人,立私学,始洛崇文祭酒。位拟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教授儒学,培养人才。”【8】,在统治机构和地方儒士的推崇下,河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郭荷的讲学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河西儒学的影响

汉末以来,官学制度日渐沦废,家族文化传承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东汉末年战乱结束以后,作为学术传授的主体,公立学校逐渐衰败,过去太学博士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传授的世业,而传授的地点便转移到了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地方,一是江东,二便是河西。陈寅恪教授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阐述,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写到“河西一隅,所以历任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不外前文所言,家世与地域之二点……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学术既可保存,外来避难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逐渐具有地域性质,此河陇边隅之地,所以与北朝及隋唐文化学术之全体有如是密切关系也。”可见官学私化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郭荷不应州郡之命,少有成就便离开略阳,来到了张掖东山隐居,开馆讲学,广收弟子达数千人,将私学文化广为传播,这为张掖乃至河西地区的儒家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张掖地区从此文风远扬,地方教育事业大兴。在他的带动垂范下,河西私学兴盛,儒学得到了复兴,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继承,于是,河西文化成为了北魏汉文化和典章制度的渊源之一。

四、结语

十六国时期,河西私学兴盛,以郭荷为代表的的儒士们,他们师承河西学术传统,办学兴教,布学讲义,使得整个北方地区儒学大为兴盛。他们尚用文学观,并且注重经史创作,这样的文学思想不仅对地处西北的河陇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同时也为北魏文学以及整个北朝文学铺垫了文化基础,也使得河西地区的儒学对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祖瑀.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6.

【2】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84.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2.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877.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54-2455.

【6】(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54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21.

【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作者简介:姓名:杨李民(1995-)男,汉,籍贯:甘肃张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讲学
银龄讲学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多种语文授课方法达到师生讲学融合臼议
简论古代书院之“学”对现代中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课堂中的导试讲固延
备学、讲学、补学
多样化的语文课堂交流方式
由士大夫的讲学活动看明代士风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