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古代书院之“学”对现代中学教学的启示
2018-07-26张惠丽
张惠丽
摘 要: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十分重视不同方面的“学”,其中包括真修实证的求学追求、全体达用的讲学精神、自主自由的游学风尚、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等方面,这些方面均对现代中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求学;讲学;游学;治学
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发端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民国以来,教育界诸多有志之士纷纷提倡建立书院或书院制,面向传统教育体制寻求办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就教育机构而言,古代书院与现代中学教育均重在“学”,据《故训汇纂》可知,传统意义上的“学”多达72条义项,但主要包括“效”“觉”“教”“习”“识”等。“学”的这些义项也充分体现在古代书院教学中。故本文就以“学”为中心,揭示古代书院之“学”对现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一、真修实证的求学追求
《故文汇纂》云:“学,觉也。”觉悟所不知为学。学重在觉悟,觉悟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在古代更主要是觉悟超越的价值之道。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可见形上的哲学问题是塑造民族文化品性最核心的东西,蕴含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阐发。传统书院十分注重探讨形上的关乎宇宙、生命本质的哲学问题。对这种生命之学的探讨,往往需要真修实证,并不是简单诉诸言说,而是需要师生真切地体会。
相较于古代书院,现代中学教学往往忽视“学”的“觉悟”义项,这也造成我国许多中学弥漫着浮躁与功利氛围,学生缺乏诚信度,“巧言令色”,缺乏远大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一系列精神价值失衡的现象。因此,深入借鉴古代书院重视探索有价值的问题,追求道德培养,并将其转化为中学文化应有内涵,有助于推进现代中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全体达用的讲学精神
《故文汇纂》云:“学,教也。”“教”即讲学。讲学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书院往往延请名师硕儒执掌讲席,且讲学具有自由自主性,即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思想见解的学者均可以阐发个人的思想,甚至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针对问题质疑。尤其是在讲学时,教师具有强烈的讲学精神,诸如,李二曲说:“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治,全在讲学。”古代书院讲学不仅是要讲内圣之学,而且讲外王之学;不仅讲天德之学,也讲王道,这种讲学具有强烈的精神诉求。
与传统书院相比较,现代中学的教学活动虽属于讲学,但因往往不具有古代书院自由自主的讲学方式,且多受制于應试教育的氛围,必然缺乏古代书院教学全体达用、内圣外王的志愿,缺乏书院讲学中质疑答问、海纳百川的讲学风气。因此,传统书院全体达用的讲学精神值得现代中学教育学习与借鉴。
三、自主自由的游学风尚
游学是古代书院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游学始于春秋战国,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均注重在周游列国中讲学授学,至汉代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郑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游学逐步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讲学与求学的方式,这也被古代书院教学所吸收。然而,时至今日,古代书院提倡的游学教学往往被教育界所忽视。“游学"体现了“游”字,即说明师生应转益多师,切磋学问;读书万卷,行路万里。
事实上,现代中学教学往往是“留”学教育,侧重于“留”,学生“留”在学校,教师“留”在学校,侧重专门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学习,无法转益多师,切磋学问,使求学与实践相偕行。因此,现代中学教育可以尝试开展类似古代书院的游学活动,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师生在更广阔的中学教学平台上共享资源,互相促进,这对当前的中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求真务实”是古代书院典型的治学态度。师生在探讨问题时追求“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相通。“实事求是”的原义和治学有关,据《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河间献王刘德研修古代文化,做到从事实出发,务求真知,这也是古代书院十分推崇的治学方法。书院所标举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治学风气值得现代中学借鉴,尤其是当前,一些中学迫于诸多社会因素、学生应试需求等,不能实事求是地恪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古代书院教学中蕴含的不同“学”的义项反映书院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虽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之处,但其教学中存在的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精华需要现代中学去借鉴与继承,尤其在当前普遍出现价值失衡、道德滑坡等现象时,借鉴古代书院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李颙.二曲集[M].中华书局,1996.
?誗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