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9-10胡星鹏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问题,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打破传统专业的界限,丰富课程内容,将之前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为内容更宽、基础更厚、多学科交融的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发展意义深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生的学缘结构、生源特点、专业限制、社会参与度低等因素,学生对人文索质的自我提升有所忽视。建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可使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为高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规划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诸多高职院校均开设多门人文素质类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具体的实施中,课程可能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教务处、基础部、就业处、学生处都可能分管,导致教材选择、内容设立、协作配合不足。

1.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不丰富。现阶段各职业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综合而言比较多,如《心理健康教育》、《商务礼仪》、《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等,但是诸多课程由不同部门分管,未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整个人文素质课程的体系完整度也不高,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补充、提升,有时内容重复,有时内容缺失,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人才培训需求。

2.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足。在全国思政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之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已经提到一个新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诸多院校已明确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理论内化于教育过程。同样,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也需要融入教学全过程。虽然它与思政课有一定的重合,但它更偏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侧重修养教育、情怀教育等,专业教师对于此类知识的安排较少,融合度偏低。

3.课程的考评标准单一。尽管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较多,期末考核也在不断改变,过程性考核的丰富和完善,使得考评标准多元化。但诸多教师在评价时仍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出勤、作业、表现等問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与改变,了解甚少,也缺乏考核依据和标准,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理论和论文书写,忽视学生的内在品质,不能有效地实现人文素质的教育需求。

二、人文素质教育不完善的原因: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薄弱,课程设置不健全,与其他课程融入度不足以及课程体系构建迟缓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职院校的历史发展造成,长期的教育习惯和不同的教育模式,导致了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忽略。

一是教育习惯延续所致。高职院校多数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来,因此长期的教学习惯保留了中职教育模式,形成既定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法。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虽然对新课程有所融入,但不能有效地针对社会需求,及时改变,存在滞后现象。

二是专业设置所致。现阶段,高职院校突出专业群建设,专业设置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中专院校的老牌专业,如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等;二是适应社会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如无人机专业、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等。传统专业设置相对稳定,通常新内容融入不足;新兴专业亟待建立课程体系,虽然有所融入,但远不如专业技能课重视。因此,专业安排缺少必要的或者足够的人文素质课程。

三是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原中职教师身份转换而来,另一类是合校升级后社会招聘而来。在传统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教学、技能锻炼,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足,缺少专业讲授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师。新进教师多服务于学校扩大、招生数量上涨后的专业需求,缺少相关教师。另外,本专科院校均将大量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安排给辅导员,虽然辅导员群里专业背景丰富,但由于辅导员事务性繁多,可能导致无力精通某门课程。

三、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依据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应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建设,聚焦工作职责,落实部门分工,真正解决人文素质课程构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教学内容,重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确立符合学校发展、适应学生需求的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建立教育引导类、哲学社科类、文学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工匠精神类等课程,在每个类别中,开设高职生喜闻乐见的科目,如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社交礼仪、中外哲学比较、法律案例解析、名著解析、诗词鉴赏、音乐赏析、电影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等等。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选修课设置,多调研学生需求,设立学生兴趣度高的课程内容。整合过程要全面、具体,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文化素质教学相融合、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教学相融合。

2.修订人文素质课程大纲,强化素养教育。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指导,修订相关课程标准,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申报教改项目。明确教育、教学分工,各部门互相协作,实现课程教学满足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人文素质教师三者的育人需求,可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会议协商的形式加强沟通,明晰教学边界和职责,打造具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育能力①。制定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人文素质课程大纲,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开展敬业、诚信、表达、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

3.丰富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作为主课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安排,课程要与高职生专业背景和未来发展相匹配,课程设置可以分学院、分专业、分步骤推进,选择试点专业、二级学院逐步丰富第一课堂。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通过主题团日、社团活动、文化汇演、诗词大会、听写大会等活动将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内容渗透其中。无论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应该调动有关部门和教师,自上而下地营造人文素素质教育的氛围,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能操作、适合运行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理念。

4.打造校内和校外两个教育环境,做到协同育人。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和师资队伍,依托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人文素质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建立起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可持续育人环境。校内环境以教学和活动为主渠道,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增强育人的实效性。校外环境应注重常态化教育引导,利用自媒体、班级群等平台对顶岗实习生、毕业生持续关注,实现全程化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贯穿②,高职院校应协同政府、企业、媒体做好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共同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在人文素质课程常态化教育中,要将理论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企业文化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改变评价、课程考核标准,依据自评与他评、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考评原则,考评在校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形成有效指导的标准,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改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财经商贸类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19(9).

【2】张景芳. 全程化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才智,2018(18).

胡星鹏,副教授,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