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企三边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19-09-10田甜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绩效评价

田甜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快速发展的腾飞之路,创新一直是时代发展不变的主题。产学研研究从最初的单一校企合作逐渐起步,经历了校办工厂、校企合作订单班、校企联合项目研究、政府招标课题等各种模式的探索,发展为现在较为成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探讨了国内常见的3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并从合作共赢的角度重新定位了企业、高校、政府在产学研组织中的定位和功能,提出了校政企三边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一、引言

为更快适应信息、科技飞速的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然成为大部国家、地区调整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因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也早在2012年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3、2015年、2019年国务院又相继办法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新时期,高校、企业应如何在立足于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创新源的基础上,从双方协同互惠互利的方向上打造校政企各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让校园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相结合、让高校科研人员汲取企业竞争精神、让科技和生活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共享创新资源、融合校企高科技人才、加快项目落地孵化、帮助企业转型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

二、国内产学研协同模式现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共享、信息获取等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1]

目前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1、企业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是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发展受限等原因,在技术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率方面遭遇发展迟缓问题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企业壮大,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主要出发点,主动找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在合作中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进展程度。在该模式下,企业决定产学研项目的研发项目内容、研发范围、研发形式和研发进度,并且主动提供合作中技术创新或成果转化中的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仅仅是向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转移、咨询等服务,无需承担高额风险。

2、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自身成果转化硬件不足或营销渠道薄弱等因素,当科技应用成果可以进行商业化或存在商业化的可能时无法尽快转化时,通常會依赖政府协商找到相关商业企业寻求商业合作。但该模式由于企业的需求不高,高校谈判力偏弱,现实中并不常见。但近年来,高校牵头的以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兴起,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科研转化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充分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并有效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践需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达到最优效果。

3、政府牵头的协同创新模式

政府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区域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从侧面引导走向主导地位,有针对性地设立一批科技立项和课题,引导地方企业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解决当地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等重大问题。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

4、总结

高校与企业等创新实体间并没有基于协同技术创新过程,在战略-组织-知识等元素上并没有实现真正协同。①高校必须认识到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类型,对自己的角色扮演进行准确定位,灵活机动地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后续实现机制。②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所处的产业环境特点,明确技术创新的根本任务,竭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③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协调引导地位,支持和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运行。总之,要实现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高校、企业与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协同有效地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后续实现机制。

三、校政企三边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开始缓慢起步,经历了产学研单一合作、产学研多阶段合作、产学研多方合作等阶段探索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从上述各模式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以哪个主体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均会存在定位不明确、建设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高校和企业为双主体,政府辅助引导的三边视角,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战略-组织-知识”三维一体协同框架,重新定义高校、企业及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高校作为“创新中心”为组织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企业作为“创新动力”位组织提供资源及资金保障;地方政府作为“创新保障”为组织长效运行提供行为约束及政策导向。

地方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技术研发人才,有实力快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熟悉市场运作、明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对产品技术创新提供思考方向,但是终归缺少专业的基础理论研发团队。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科研环境和研发技术团队,但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欠缺科研资金和市场接轨的能力。地方政府能宏观调控资源、政策的方向性,以资金投入、项目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等的方式参与合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招标课题推动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形成。校政企三边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要求政府从规划、政策、立法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做好保障协调工作,企业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营销渠道,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科研设施及人员,尽快将产品转化为真正的社会效益,建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校政企三边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三边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并非政策性行为或是扶贫活动,而是要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利益。政府从宏观经济角度关心是否真正解决社会经济和科技问题,企业关注其直接经济回报,高校则考虑人才培养、学校自身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等隐性收益。三者出发点相同,但关注点不同,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三边合作机制,在成果开发内容、开发进度,成果利益分配,科研梯队人才培养及风险承担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总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应明确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各自的角色、作用和职能,而各自的核心利益在合作中也应受到保障。从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以“放大效应”影响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企业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学术科研人员获得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大学办学模式和教育内容实现创新和发展。

2、构建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其基础是各方利益共同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交流。因此,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产品技术需求,寻求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政府可以提供宏观咨询,保障信息沟通的有效、真实、安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各合作方提供了“一起工作”的工作环境,为协同创新合作提供基础。

3、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运行,判断产学研合作的结果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其次针对不同主体,设置不同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不同绩效评价体系。最后在绩效评价不仅要评价最终成果,还应注重过程评价,需要突出绩效评价的反馈作用,避免绩效评价走过场、急功近利的现象。

五、結束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新发展,主要强调产学研合作三方的协作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引擎、高校创新中心、政府创新动力的作用,各方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提升,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创造出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云计算协同技术背景下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研究[J].李林,蒋东林.《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2-26.

[2]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张乐,李佳洋,肖倩.《教育教学论坛》,2017-02-08.

[3]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张在群.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3

课题基金: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基于创新主体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机制研究(18NDJC272YB)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绩效评价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科研院所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财务视角的科研院所内控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
科研院所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