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记:关于“怀城——樊枫作品展”
2019-09-10鲁虹
鲁虹
两个月前,接到了樊枫兄请我为他策划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个展的邀请,由于我们是发小,加上对他的创作十分熟悉,所以我建议他的这个展览一定要更加突出他近年来创作的特点,而不是像以前举办过的个展那样把不同阶段的作品全面展示出来。他很同意我的观点,自始至终都给予了全面配合。就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策划这次展览的机会,对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即将西方写实手法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必要的反思。
樊枫的艺术创作,在我看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首先是特别注重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学习,在打下十分扎实的基础后,便开始以与西方写实手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作。他这一阶段的作品有不少参加了国内重要展览,也受到了业内人士一定程度的关注。第二阶段,他一方面转而以当代都市为表现对象,另一方面十分强调在现场写生的前提下对传统笔墨给予有效转换。应该说,他的相关探索是相当成功的,这也使他的一些作品不仅参展与获奖,还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好评。第三阶段,无疑是樊枫创作飞跃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他意欲解决的艺术问题是,如何在追求对当下感受表现的情况下,想办法转换传统的“游观”法与笔墨表现法。因为在深刻的反思中,他发现:回顾历史与环顾当下,虽然有不少艺术家运用新艺术传统创造了一些不同于老传统面貌的新作品。但其中还是有大量问题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老艺术传统也很强调写生,但它与西方写实艺术强调的所谓写生根本不一样。事实上,后者因深受科学知识的影响,更多要靠透视、明暗、解剖等技法系统来支撑。而中国式的写生不但注重的是“写其生命”,同时使用的是一种“游观”的方法,即艺术家并不是在一个点上去观察、作画,而是边走边观察——不光要把对象的特点牢牢记住,还要在心中形成一种意象后再把它笔墨化。于是,艺术家常常会在追求观念表达与情感抒发的需求下,运用分解、重构、夸张、变形、省略等处理手法。于是,画家石涛才会有“不似之似当下拜”的说法。相对而言,所谓的新山水画传统,为了写实性的状物,常常会影响笔墨和主观的表现。我注意到,从此角度出发,樊枫的绘画也逐渐超越了新写实山水画的入画标准以及意境构成方式,竟至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在策展的时候,不但有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还采用了相当多的展线来突出他的近期作品。那些放置在展厅后面的少量早期或中期的作品,仅仅只是想让观众了解一下他的艺术之路。此外,为了帮助观众了解樊枫的创作想法,除特意将几位重要批评家的评论段落印在展墙上,还请人拍摄了8分钟的电视短片放在展厅里滚动播放。所幸的是,江苏省美术馆与武汉美术馆的工作团队配合得非常好,故使策划方案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从当日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与观众的反映来看,大家对樊枫近年的学术追求显然给予了充分和高度的肯定,并从中受到了一定的启示,即认识到了简单重复传统与抛弃传统都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在传承中创造,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事实足以证明,一味重复传统只会令传统失去生命力,而只有结合新的艺术问题,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即在观察与表现的过程中,想办法把古代的“游观”法、笔墨表現法等当代化才是最好的方案。真正理解了这一点,艺术家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成功地把三维的自然对象转化成二维的笔墨结构,而不是为了适应西式的写实标准,牺牲笔墨特有的表现力。
在一个特别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艺术家樊枫显然在“创”与“守”之间保持了很好的文化张力,所以,他的相关艺术探索是很值得同道借鉴或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