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例医源种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9-09-10王冬云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19年7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王冬云

摘要 目的:研究医源种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60例医源种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所选的60例患者进行检查,最终均诊断为医源种植性EM,所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同时辅助各项综合治疗措施,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伤口良好愈合出院,随访过程中未见切口部位存在肿块,未见复发。结论:腹壁或者会阴切口EM是医源性种植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医源种植性EM的出现。

关键词:医源种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实施剖宫产术后及阴道侧切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育龄妇女,是说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之外的位置,多见于盆腔脏器,主要出现在术后1~5年,多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最近几年,剖宫产产妇的数量增多,剖宫产术后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60例医源种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60例医源种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在21~39岁之间,平均为(30.1±2.3)岁;孕次1~3次,平均为(1.3±0.2)次;分娩孕周在39~40.8周,平均为(39.3±1.6)周;36例实施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手术分娩,24例实施会阴侧切术阴道分娩;术后发病时间为分娩后6个月~6年,平均为(2.8±2.6)年。

1.2临床表现  存在与月经周期同步的周期性切口胀痛而且逐渐的加重,切口处可触及痛性包快或结节,同时包块或者结节随着经期有所增长,经期后自行缩小,叩诊可发现包块或者结节质地较硬,活动度不良;超声检查可见切口处有肿块,肿块位于皮下,呈卵圆形或者圆形,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较弱,CDFI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棒状或者点状血流信号。

1.3 EM诊断标准  (1)存在会阴侧切术阴道分娩史或者下腹部切口剖宫产术分娩史;(2)超声检查可见切口处有卵圆形或者圆形肿块,肿块可为囊实性或者囊性,边界不清,内部回声较弱,肿块大小随着月经周期而改变,CDFI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棒状或者点状血流信号;(3)切口处有触痛性包块或者结节,同时包括或者结节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4)经过病理检查表明增生的结缔组织还在弄存在间质细胞或者子宫内膜腺体。

1.4手术治疗  所选患者均在月经前实施手术,其中36例下腹部横切口EM患者进行腹部消毒及常规铺巾,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这样有助于将肿块充分暴露出来,便于切除;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后,适当提起,逐层分离,认真辨别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在病灶周围2~3cm处将病灶彻底清除,同时触摸病变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病灶,保证病灶无残留,以免复发,之后缝合包扎。术后对病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进行1周抗感染治疗。24例会阴侧切口EM患者按照常规阴道及外阴手术消毒、备皮及铺巾,实施麻醉后,将病变部位充分包括,将肿块分离,其余操作与腹部切口基本一致,在对病灶切除时要对病灶部位的阴道内壁进行保护,同时将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切除,保证无残留病灶,将切口缝合包扎,术后对病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进行1周抗感染治疗。

2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60例患者进行检查,最终均诊断为医源种植性EM,所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同时辅助各项综合治疗措施,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伤口良好愈合出院,随访过程中未见切口部位存在肿块,未见复发。

3讨论

到目前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主要包括几种学说,分别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血流-淋巴播散学说以及免疫学说等[2]。大部分学者認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也就是医源性种植学说,主要出现在剖宫产术后或者阴道分娩侧切后,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宫腔手术操作将微小子宫内膜碎片遗留在种植切口部位,使其继续生长所引起。对EM实施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等[3]。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因人为因素导致子宫内膜种植到切口部位,因而,本病需要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从根源上杜绝和减少其出现。(1)应鼓励患者尽量选择自然分娩,产生医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降低剖宫产以及阴道侧切情况[4];(2)假如需要实施会阴侧切术或者剖宫产术,术后最大限度的降低宫腔操作,避免将存在活性的脱膜组织种植到切口,对切口进行良好的保护,在对皮肤进行缝合前要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3)鼓励产妇产后哺乳时间至少6个月,以降低或者孕妇切口EM出现[5]。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60例患者进行检查,最终均诊断为医源种植性EM,所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同时辅助各项综合治疗措施,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伤口良好愈合出院,随访过程中未见切口部位存在肿块,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腹壁或者会阴切口EM是医源性种植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医源种植性EM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肖茂翠,王爱文,孟丽.腹腔镜手术联合妈富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4(32):415-416

[2]李沁.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30(05):697-698

[3]于广智,王秀峰.腹腔镜手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8(25):164-165

[4]常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20(03):648-649

[5]彭伟.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2016,18(04):372-373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观察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结局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