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窥见革命文化的历史方位与时代价值

2019-09-10刘洋

关键词:革命文化时代价值

摘  要:革命文化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之一,它通常以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遗存和革命文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四种文化形态呈现。革命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具有强大的能动性,是凝聚价值共识、加强文化自信、推进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关键词:革命文化;历史方位;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86-04

“革命”和“文化”一直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存在,到了中国近现代两者才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革命文化”出现。毛泽东同志曾这样阐述:“‘革命文化’指的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革命文化的意蕴不是简单地集合“革命”和“文化”的内涵,它的起点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中国命运,获得民族解放和民主獨立的初心,经过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锤炼而成,融合了革命内在意义与社会实践探索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内涵。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分析

革命文化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之一,其本意经常被遗忘,被等同于红色文化,其实两者有一定差别。

1.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首先,“革命文化”在提出时间上比“红色文化”要早将近一个世纪。“革命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革命文化”的源头。“红色文化”的提法则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为追忆理想信仰的力量,21世纪初出现了“红色文化”、“红色经典”“红色资源”“红色旅游”等提法。其次,革命文化比红色文化更能深层次地表达出革命的实质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缩影,体现了中国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革命学挽救旧中国和建设中国的历程,展现了中国焕然一新的面貌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状态。红色文化则是从中国革命的红色底色衍生出来的,多是象征意义的表达,与红色政权和红色中国的意蕴相似,不能准确地表达革命的实质意义。最后,革命文化的外延面窄于与红色文化的外延面。“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而红色文化则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2]如果没有革命文化就无从谈起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将革命文化作为其核心要素,并进行拓展,红色文化的广度要大于革命文化。

2.革命文化的内涵

关于革命文化的内涵未有统一界定,有的从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时空条件论述,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分界线;[3]有的按照历史时期脉络对革命文化概括,认为在建党时期、土地革命以及解放战争等三个时期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内核的革命文化;[4]有的则从革命文化存在状态角度阐述,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呈现同不同的文化形态,例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笔者认同曹开华老师关于革命文化的界定:中国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独立、求得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格的文化形态。[5]

二、革命文化的呈现形态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多种财富的抽象概括,蕴藏着丰富内容和实体表现。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革命文化的呈现形态可区分为: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遗存和革命文本。四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立体地展现革命文化。

1.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是指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展现了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既体现为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党员的个人成长,也体现为党在不同时期完成相应目标的组织奋斗,同时还体现为党自身为确保目标实现而进行的自我革命和理论创新。[6]革命历史是革命文化的实践基础,是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形成的“土壤”。在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认真学习革命历史,既是所必需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个人、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指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锤炼的革命传统和革命风范,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底蕴、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特色和普遍的大众特征:包括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包括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也包括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淬炼于革命历史,具有铸魂、引领和鼓舞的功能。[7]革命精神提供了持之以恒的动力,激发了勇往直前的斗志,这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保证和能量之源。

3.革命遗存

革命遗存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留下的革命遗迹和革命遗物。包括:会议旧址、历史人物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烈士遗留物、革命纪念碑等等。革命遗存是革命文化的外显形式,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都可以从革命遗存中找到“影子”,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革命遗存的历史性、真实性和警醒性,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都是巨大的。

4.革命文本

革命文本是指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艰难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出台的文件、提出的口号标语、重要书籍和信件等。如“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书信集》等。这些信息资源是直观的历史资料,记录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是革命文化寄托的又一载体。

三、革命文化的历史方位

1.革命文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因此,革命文化毋庸置疑必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状态的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铸就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其一,革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信仰文化。它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初心的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展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基于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能够承受“四大考验”和避免“四种危险”,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性和先进性。革命文化塑造着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得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呈现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其二,革命文化是组织文化。革命文化影响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每位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塑造者、担当者、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文化层面对政治实践的思想导向可以在革命文化中找到对应点,比如:忠诚于党、如实向党组织报告情况、反对弄虚作假等等,都是从组织的角度进行文化要求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革命文化的应有之意,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主基调。其三,革命文化是实践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思想来源于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批批能够承担责任、公正无私的领导干部,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政治氛围,这都与革命文化积极导密切相关。革命文化产生良好的政治行为,生成伟大的政治实践。

2.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架构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成长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集合新的形势和时代氛围不断创新发展。革命文化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架桥铺路”。革命文化通过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实现了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从区域文化到从全国文化的嬗变。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设的进程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都承担着不可估量的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的:“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9]

四、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革命文化是凝聚价值共识、加强文化自信、推进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革命文化是凝聚价值共识的基础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整个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成果,它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信念追求等方面具有共通性,是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基础。第一,价值目标一致。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富强是革命文化追求的理想目标,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倡导的价值目标。第二,价值取向相同。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落脚点也是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的成果,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相吻合。第三,价值自觉契合。革命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革命精神是一代代人精神和品格的展现,这些优秀的品格正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所努力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言之,革命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正是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和发扬的目标,革命文化在不同层面为价值共识的形成提供支撑。

2.革命文化是加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亲身经历在时空维度演奏的时代乐章,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食粮,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自信需要回归革命文化,深刻领悟其真谛。一方面,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延续。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被中国共产党人消化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延续和发展最终凝练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红船精神、航天精神等等。革命文化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基因。另一方面,革命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所形成的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也是激发共产党人不断进行内在价值自省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输送了高质量的文化因子,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精神保证。

3.革命文化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支撑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的深层文化因素,是面对时代的挑战,积极应对,继续前进的警醒力量。其一,革命文化培育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汇聚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其二,革命文化彰显了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精神。很多共产党人曾经历生死考验,但是依然对党忠诚,忠诚于信仰。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铺就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其三,革命文化体现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共产党人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保持党的形象,坚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回归革命文化、汲取革命文化养分,重新正视党的初心、思考前进方向,一如既往地守住政治本色,夯实党的思想基础,发挥党的优良作风,承担时代重任,砥砺前行。

4.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革命文化具有能动性,以其积极、奋进的状态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文化反映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第一,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信念支撑。“近代中国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史诗。”[11]革命文化洗涤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卑感,恢复民族自信心,凝聚理想信念,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前行的精神旗帜。革命文化具有价值导向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定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二,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之一。革命文化的先进精神所孕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都已经被人民群众接受并认可,这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了文化基石。第三,革命文化是努力开创新局面的实践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在于实践。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的行动本色。无论是南湖红船寻找光明,还是烽火硝烟挺立脊梁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生生不息奋斗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已经勾勒出来,革命文化这个动力源,将促进新时代的华章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9.

[2]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宄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韋朝烈.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0).

[4]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

[5]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研究论纲[EB/OL].(2019-02-27)[2019-06-25].https://item.btime.com/0500k6c5beitu2eioni4ajt75k5.

[6]王磊,景飞.用革命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7]刘靖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保持伟大革命精神[N].光明日报,2018-05-03.

[8][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2)[2019-06-22].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刘洋(1988- ),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18GWTSCX025)成果。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时代价值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