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挚的心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9-09-10沃晶晶
沃晶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及家长对中学学校教育关注度随之提升。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自己一颗真挚的教育之心,去感化学生,真正做到教学有方,育人有法。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探究;用心沟通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德育与智育并重。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基本的公民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日后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中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
在中学阶段,教师更关注于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科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少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犯了错误,就会无限地进行包庇与忽略。而对于成绩薄弱的学生,则无法容忍他们身上的一点缺点,会通过言语上讽刺或者挖苦学生,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思想,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在思想与行为上很容易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学生会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甚至会以语言、行为、穿着上的“标新立异”为自己的特色。同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遇事容易冲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终身。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
学生还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陪伴。于是,会通过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的形式来弥补自己心里对孩子的亏欠。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忽视或者溺爱,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方,育人有法。用自己一颗真挚的教育之心,走进学生,感化学生,让德育教育拥有温度。
(一)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
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利用具有親和力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激励以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比如,当学生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悉心地与学生沟通之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补差;当学生的家庭出现变故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坚强地面对,并力所能及的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当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让学生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矛盾与困惑。
(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有一颗细致之心,去观察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真正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绝对不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比如,那些学习成绩较为薄弱,或者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够静下心来聆听他们的心声,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以及同学所认可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善于借助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比如,当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歌咏比赛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为集体活动出谋划策、集思广益,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受到自己是班级当中的一份子,并用自己的行动为班集体做出一份贡献。还可以举办集体生日会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默默的关爱。真正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和亲子关系。
同时,为了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家校合力促学生发展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仅是靠学校或者教师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极力配合。教师要能够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比如,当学生的成绩出现大面积波动时,教师要能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共同寻找到解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要深入地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改变家长不适合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家长中肯的建议,让家长教育时有方可循。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能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学会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做到严慈相济。用自己一颗对教育的挚爱之心,去关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只有在班级当中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幸福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并真正实现自主管理,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香东.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责任的反思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马晓旋.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48-149.
[3]武沾清.新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4):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