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的地理素材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9-09-10张先根
摘 要:在公开课中,参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笔者搜集、整理、加工源于生活的素材,并运用于地理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习支架,转变育人方式,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关键词等。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素材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地理核心素养强调“区域认知”关键词等。生活地理与学生的衣食住行休戚相关,将源于生活的素材搜集、整理、加工、运用于地理教学,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以往的相关经验来建构对于新事物的理解。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到学习中掌握的原理,源于生活的素材很好地起到衔接支架的功能。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主张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地理素材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可以进行生活教育。
二、教学实践
1、创设生活情境
在公开课“常见的天气系统”中,我课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信息,提出以下要求:参考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提出的数值预报法,了解天气是怎么预报的;查阅资料,了解确定风向的具体方法、降水量的测定方法,解释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下载含有冷锋过境的天气预报视频;将近期的天气预报信息写在黑板上,提醒同学们适时增减衣物;查找整理近五年的苏州入梅、出梅的具体时间和梅雨期的降水量等。课堂上我呈现资料:气象学家竺可桢坚持物候观测,在日记里记录每天的气温,观察记录每年丁香花、杏花、北里湖香荷等花开花谢的具体日期等,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气候、饮食、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我校有来自新疆的内高班学生在温暖潮湿的梅雨期、阴冷潮湿的冬天时容易生病。教学中我联系生活,提醒他们需要尽快适应生活环境,加强锻炼,提高学习质量和健康生活素养。
2、增加学习支架
认识世界、积累经验—联系生活、理解原理—享受生活、提高质量,源于生活的地理素材增加了连接现实世界与地理原理的支架。在公开课“俄罗斯”中,我通过套娃、伏特加、防寒服等生活素材作为支架,串联起相关教学内容。制作套娃的主要原料椴木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的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传统酒精饮料,有时用来驱寒。又如,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识别记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我借助校园里的石榴、桂花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载体。当多种桂花次第开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时,也不忘提醒对桂花过敏的同学采取防护措施。当我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操場上苔藓开花的照片后,我把它投影给学生观赏,并送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相对于教材上的教学素材,借助源于生活、更加鲜活的地理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转变育人方式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公开课“等高线的运用”的准备过程中,我带领地理学习小组成员对苏州灵岩山到白马涧一线(灵白线)的地形进行考察,识别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获得来自一线的实际素材。为了确保考察的安全,特别准备了登山鞋、登山杖、简易药品等。登高望远,释放学习压力;搜集素材,创新育人方式;课堂上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公开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中,我利用诗词这种生活实例来验证地域分异规律,“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别对应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教学中渗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探索
1、坚持时时处处关注,形成校本资源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曾经将生活场景、现象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转化为素材,编写了校本教材《生活地理》,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在近期苏州高一素质教育检测中,命题专家要求学生在卫生间、安全出口、应急疏散场所、停车场四个标志图片中选出应急疏散场所标志。教师平时没有呈现相关标志。针对这一表现性评价试题,少数学生平时关注了教室外走廊墙壁上的安全出口标志,在考试时离开考场到外面瞅一眼后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并且牢牢记住了应急疏散场所标志。虽然这一做法有点出乎命题专家的意料,但这是学生在地震消防演习中关注生活素材的必然结果。
2、注重点点滴滴积累,养成学习习惯
教学贵在持之以恒地积累。我关注“学习强国”平台每日一景,分析照片中可能隐藏的地理信息;利用景观图片,让学生尝试区分外表相似的小麦、韭菜、杂草等。我和学生一起观察:在南北走向的教室里,夏至日日落时,看到太阳能从西北方位照进教室;南边的走廊上,冬日里的阳光能透过窗户照到地面,而夏季则不能,以实验验证地理原理。有的学生坚持在宿舍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持续观测记录月相素材;爱好摄影的同学用手机积累平时的地理景观照片和视频;喜欢旅游的同学与大家分享游玩攻略。生活本来平淡无奇,我和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蕴含着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加工处理后作为教学素材。
在公开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用源于生活、基于核心素养的素材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习支架,转变育人方式。
作者简介:张先根(1979.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本科,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德育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公开课教学案例研究》(编号1920103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