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019-09-10韦伟
韦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以及人们思想上的进步,传统时期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在当代的课堂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从学生正式进入教育阶段开始,数学就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当中,在高中阶段更是如此。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高中时期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以优质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得到进步与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合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问题的提出讲究合理性,而不是传统教学时期的题海战术。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学会提出合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以有效的引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充分获取高中数学知识与技能,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哪几种基本初等函数?”由此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名学生说出了过往所学函数的定义,为新课改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然后,我通过结合教材中的实际例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了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函数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之后,我继续以提出合理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了函数的五个要素,以优质的问题设计展开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有针对性地反馈促进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提出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从而充分达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科学技术在十二一世纪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这一设备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实现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首先,我运用信息技术将直线与圆分别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的三张图片同时展现在了大屏幕上,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了感性的初步认识。然后,我结合这三张图片以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幫助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之后,我通过升华性的问题设计做了随堂检测,对学生强调了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以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了系统性的归纳,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以信息技术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充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从而在让学生产生饱满热情的基础上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从数学教材内容中不难看出数学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但是传统时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懂得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有所获,从而完成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复习了曾经学习过的数轴,又以日常生活教室的墙壁为依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顺利引入了新课。然后,我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模型,引导学生学习了如何在几何图形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使学生意识到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最后,做了课堂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我们处于三维的世界当中,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将生活元素融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顺利完成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落实,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88.
[2]杨雪梅.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