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下对农村学生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2019-09-10胡苗娣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了解品读体悟

胡苗娣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然农村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学习还是比较薄弱的。怎样让农村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学好古诗词是值得探究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了解作者、疏通字词、激发情感三方面去研究。

【关键词】:了解 疏通 品读 体悟

一、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是欢快、愉悦的还是难过、悲伤的,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都要看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境。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写作背景,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文,体会诗情。

1.设预学单子,提高学生鉴赏诗词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情,借助预学,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在初学古诗词时,笔者会在预学单上设计一些有关作者生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本首古诗词。如学习李白的古诗,贯看整个小学阶段,李白的诗出现了5首:《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当然,笔者在教学时,还会适当拓展有关于此诗情相关的李白的古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从学习耳熟能详的五言绝句到后来学习一知半解的七言律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自己去探寻,自己去发现。

2.补相关知识,全面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根据学生预学单上的反馈,笔者在教学时会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更全面的了解作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探寻作者的生平时,往往寻找的知识点也不同。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对诗人李白的了解很多都停留在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上。而四年级学生在学习《独坐敬亭山》时,对李白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李白字太白的基础上了,他们更多关注了李白的生平事迹,李白的怀才不遇。教师在教学补充相处知识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根据学情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

3.融作者内心,提升学生品诗词的境界

学生在全面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来品读古诗词,能更好的理解诗意,品出诗情。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这首诗借景抒情,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悟李白当时内心的苦闷。学生了解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背景,那么学生在学情的领悟上也更为透彻了。

二、疏通字词注释,明白词句意思

1. 根据预学单子,疏通词句意思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预学的能力是极为薄弱的,在他们一如既往的预学中,预学只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新词,农村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得少,加上很多农村老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使得很多农村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没有自己的见解,而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中加难。笔者认为,设计预学单,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学,提高学生的预学能力。作为教师,也能根據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曾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中,设计了预学单,这样课前有了预学,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性作了很大的铺垫,通过“尽”、“开”、“等”字一字多义,通过在不同语句中进行区分,为学生理解诗句中字词意思提供了帮助。

2. 结合课后注释,完善词句意思

课后的字、词注释不容小视,把注释放入诗句中,让它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五岭”、“乌蒙”注释让学生明白了“五岭”、“乌蒙”地方名的出处。

三、品读诗词段落,悟出思想情感

1.结合意思读诗词,品古诗诗情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古代好多文人都喜欢借景抒情,抑或借物喻人,更甚者直抒胸臆。在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中,也往往要求学生能根据古诗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农村学生更擅长于记忆,古诗学完后,老师直接按照教学目标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抄下来,然后学生背诵。笔者认为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意思,自读、自悟,品出古诗诗情。如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在诗句字面意思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忙绿,也在忙绿中看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2.反复品读古诗词,引思想共鸣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大篇幅地讲解,还不如让学生细细品读来得更水到渠成。 学生学习古代文人作品,不仅仅是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人作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学习宋代诗人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怎样让学生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体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对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3.续写古诗读后感,激学习动力

说起读后感,大家都不陌生。所谓读后感,就是读后对文本的所思所感。但运用于古诗词,可能比较少见。古诗词韵律感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在反复品读之中,总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某个点,是否点到为止?笔者认为有些诗词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如宋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首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这首诗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让学生尝试写读后感,往往能从诗上品味出诗句的环环紧扣,收尾相应。体会出“匆匆说不尽”,“临行又开封”的乡愁之苦。

总之,让古诗词学习对农村学生来讲不再是简单的理解、背诵,而是要让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所学作品,深刻地思考人生。做到走进诗去又走出诗来,在一进一出间受到诗歌的滋养。当诗歌滋润到心田,诗心上就会绽放出缤纷的花朵,让诗心的觉醒去激发无限的可能,让农村学生喜爱古诗词,让中国古代文学得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了解品读体悟
萌宠
懂,才能得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解题中的数学史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