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2019-09-10虞晓梅
虞晓梅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然成了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因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来自家庭的教导等原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了社会性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首先简单对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成因分析
一、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寄宿、或者让亲戚朋友帮忙照看,或者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是一种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下,不可避免的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于农村小城镇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在本身相对畸形的成长环境中或多或少的产生畸形的心理状况。以下列举几点做简要研究。
(一)自私自卑心理
自私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凡事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在做事做人时往往只盯着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自卑则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在别人面前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自己都不认可自己。自私和自卑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时,他们往往机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利益,以为一旦当别人占据自身的利益时,他们救护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能、无用且渺小。本来应该青春活泼,积极向上的青春少年时期,因为在缺少父母的陪伴,变得无精打采,不思进取,自我孤独。在长期低落情绪的影响下致使他们不能正常的与人相处,進一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疾病。
而且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变得不敢面对挑战,往往在面对困难时,都会选择退缩,也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问题面前不仅不能敢于尝试,还不会主动去与他人交流。这样,这类孩子总是会被困难所击倒,不能大胆创新。让本来可以通过努力去完成的事,在他们自认为“我不行”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自私自卑的心理让这些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二)烦躁焦虑,自我封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幸福美满,生活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正常的家庭中长的孩子总是信服的。但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可能永远体会不到这些幸福。他们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家,体会不到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总是感觉自己是寄人篱下,自己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孩子,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会变得焦躁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去学习,最后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性,受不了挫折,做事也不够冷静。
而自我封闭则是人在面对周边环境时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归属感,不能和父母吐露心声,渐渐他们变得不相信他人,在感情上没有依靠,心灵也没有可以敞开的对象。时间一长,他们就变得沉默寡言。除了日常生活学习所必要的交流,他们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封闭内心,他们更加喜欢独处,使得在与人交往是有些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焦躁,紧张,没有独立能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很容易一个人走不出自己的世界,而患上焦虑症,或者抑郁症。无人来开导他们,他们就会每天被不好的情绪所折磨。这类孩子的童年是痛苦的,他们感受不到与他人相处的快乐,体会不到被他人关心的感觉,变得麻木,从而对生活也失去信心。
(三)逆反心理
通常在正常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都比较有原则性,在父母刚柔并济,严慈相辅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更加懂得分寸。但农村留守儿童们很多都是在姐姐奶奶家长大的,而在中国,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祖辈们对孙儿辈都过于宠溺,过分的对儿孙宠爱骄纵。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出现有攻击倾向,他们平常不按常理出牌,对不良的思想持有认同心理,甚至崇拜勾结社会不良人员,对学校正常的思想教育蔑视,与人交流表现出敌意,顶撞老师家长,进而走上歪路对社会产生危害。逆反心理是一种青少年叛逆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情绪。这种心理会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不同,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由于年纪到了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导致的。他们从小缺少的来自家庭的教育导致他们多早的进入青春期叛逆时期,成因不同,他们的叛逆更倾向于攻击性,更加具有危险性。在长期没有父母在生身边的情况下,在精神上缺少父爱母爱,没有温暖的家庭,诉求无人倾听。在物质上的企求也不能得到回应,没有人教导他们,给他们一个欲望的标准,内心空虚。导致他们容易逃学,喜欢上泡网吧,结交社会闲散人士,把不真实的友情当作情感的归宿。
这类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不会随着时间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中心里状态如果的不到好的疏通化解,则会跟孩子一只成长,危害到他们自己的人生,甚至可能对周边其他人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他们自己的人生不会幸福,会时常感觉到无助,看重“朋友”之间的义气,跟着社会上的朋友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请朋友吃喝玩乐,对家人却十分的冷漠,可能厌恶亲情,甚至是讨厌父母,这些孩子与家人不和,不会尊重长辈,对家庭的温馨渴望却又害怕,所以他们是非常痛苦的。
(四)认知观念偏差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认知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却在外地打工,没能陪在孩子身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在孩子的观念出现错误时,及时矫正是非常重要的。但农村留守儿们在缺少正确的引导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自我主义严重,享乐主义主导思想,自我价值认知不足,自信不足,急功近利等。过早的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身上社会气息重,导致缺失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能区分真假对错,对社会家庭学校心生怨念,对家人冷漠麻木。
三观的确立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品、性格、习惯等。这类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三观来支撑他们在其未来社会生存中立足,他们会被社会所排斥,进而对在内心种下怨恨社会的种子,当这些怨念没人为他们化解,他们极有可能成长成为危害社会的恶魔。他们在人格上有所缺失,心理精神上的折磨让他们快乐不起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在其中有几种主要的原因,以下将进行一一介绍。
(一)家庭教育成因
这是直接原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缺乏直接导致孩子人格性格上缺失。很多家长在传统的认知中认为教育孩子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就可以了,殊不知在物质上的穷困潦倒远不及精神的毁灭可怕。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学校或者亲戚家寄宿,以为这样便可以万事大吉。希望在物质上补偿孩子,给予孩子需求意外的物质,导致孩子养成浪费,大手大脚的习惯,他们不明白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长久陪伴。加之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们接受的教育不够,文化知识水平不足,思想观念成就,身体能力不够,能教给孩子的知识不够,即使能给孩子的思想观念也是过时陈旧,他们用过分宠爱的方式来溺爱孩子。而亲戚老师们在教导时考虑到不是自己还有所顾虑,不敢过分的教导批评管教孩子,导致孩子娇惯过度,孩子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从小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习惯。而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没有人交流,会出现无助,孤僻,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缺陷。
(二)学校教育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学校教育虽说不能全部弥补,但至少可以孩子有所得到关注。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學需要。诸如图书馆,机房,或是多媒体这些都十分缺乏,不利于学生的拓宽视野,眼界不能放开,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学校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或是不重视心理辅导。在平时的教学中看中的只有学生的成绩结果,忽视掉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学生在心理上压力的不到疏通,导致学生患上心理疾病。农村学校老师的职业素养不足,专业水平低,职业道德低下,在教导学生时,只关注学习好和听话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而一般留守儿童的条件比其他同学来说差很多,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被老师忽视,养成他们孤僻的性格。而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在学校不出现事故就可以了,一点都不在乎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严重。
(三)社会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对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些不良青年崇尚暴力,一旦这些留守儿童失足,与他们有所接触,他们就会被其影响。导致他们崇拜暴力,带有攻击性,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坑蒙拐骗,用暴力解决问题,丢失掉理性。再就是政府的对社会不良影响控制不足,这些留守儿童在很容易接触到社会上黄、赌、毒、暴力的因素,对于心智尚还不成熟的留守儿童们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心理出现偏差很容易让一个人走向毁灭,让整个家庭毁掉,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政府有关部门理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个社会性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增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学周刊,2019(19):54.
【2】刘文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