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的效果分析

2019-09-10何云安焕萍

健康前沿 2019年9期
关键词:效果分析

何云 安焕萍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科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的效果。方法 本次共选取研究对象120名,均为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急诊科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人数各为60人。对照组护生给予常规岗前培训,实验组护生在常规岗前培训基础上应用临床教学路径,将两组实习护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岗前培训的针刺伤发生率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护士11.67%的针刺上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预防工作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实习护士的防范意识,提高护士操作规范性,促进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降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科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临床教学路径;效果分析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的常见职业性危害,主要是指被注射针头、缝合针等受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发生原因与护士心理紧张、防范意识缺乏以及操作缺乏规范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对于病情急、病人多的急诊科而言,实习护士出现针刺伤问题的频率更高,导致职业危害的危险性不断提高,因此针对针刺伤问题给予相应的培训教育具有积极意义[1]。本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急诊科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的效果,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取研究对象120名,均为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急诊科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人数各为60人。对照组实习护生的男、女人数分别为14人、46人,年龄区间为20~23岁,平均年龄为(21.3±1.6)岁;实验组实习护生的男、女人数分别为17人、43人,年龄区间为19~22岁,平均年龄为(21.2±1.21)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习护生实习期间给予常规岗前培训,其中包括针刺伤预防以及处理流程的培训。

1.2.2实验组

实验组实习护生实习期间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教学路径干预。

(1)构建科室护理临床教学小组。小组内成员由护士长,带教秘书、分带教共同组成,构建完整的临床教学体系。其中,带教秘书由1名护士担任,分带教由职称高、学历高、临床经验丰富有授课能力的护士担任[2]。(2)对临床路径教学表进行合理制定。带教秘书与分带教在护士长的组织下结合原有临床护理路径表,对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纳入,用专人专项方式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教育。培训时间设定为四周,具体培训内容如下:实习护士到院实习第一周,通过视频、口头宣教等方式将针刺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针刺伤的防范措施以及相关的报告制度对实习护士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将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图直观的向实习护士展示,要求其用手机拍摄,以保存备用[3]。第二周,由带教老师通过PPT形式对实习护士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以及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对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的讲解,以有效提升护士的防范意识,同时,由分带教对实习护士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针刺伤环节进行监督,将护士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第三周,由专门的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观看针刺伤的实际案例,提升护士的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让其能够对针刺伤的发生原因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容易出现针刺伤问题的环节与关键点进行全面的掌握。第四周,由带教秘书组织实习护士自主分析科室以往针刺伤事件的经过、处理措施、结果、原因以及整改措施,最后由护士长对其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考核[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士采用不同培训方式后的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百分比率(%)代表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1.67%)高于对照组(11.67)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针刺伤是护生实习期间常见的职业暴露不良事件,在发生后容易出现疾病感染现象,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在护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采用相应的培训措施,强化护士在针刺伤预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教学路径是医学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实习护士培训模式,将其应用到急診护士针刺伤预防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强化护士的实习管理,实现教学模式的规范化、程序化,对合理的针刺防范措施进行制定,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帮助对正确的防范意识进行树立,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意识的规范自身行为,预防针刺伤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职业暴露危害[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针刺伤问题的发生上,实验组的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发生率为11.67%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急诊护士针刺伤预防工作中给予临床教学路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实习护士对针刺伤问题的防范意识,规范其临床操作行为,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临床教学路径应用到急诊实习护士的针刺伤预防工作中,在降低针刺伤问题发生几率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卯升月. 运用临床教学路径对降低急诊科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153-158.

[2]路万婷.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75-1876.

[3]黄萍,陈艳,刘翠萍,等. 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3):412-413.

猜你喜欢

效果分析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对比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我国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科研财政投入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