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让历史学习“活”起来

2019-09-10陈美萍

高考·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外延伸历史互联网

陈美萍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对教学内容控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历史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重新审视的问题。只有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才能让历史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历史;互联网;课外延伸

一、以“乐教”引导“乐学”

乐教才能培养学生乐学,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曾经的真实,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态度、艺术的语言、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你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没有浓厚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就不可能用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当然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博大精深,体会不到历史的魅力,学生自然不会爱上历史这门学科了。以乐教、爱教为引,以乐学、爱学为舟,才能促使学生到达自主学习的彼岸。

二、从“传授式”到“探究式”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思辩性,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国际环境大背景中分析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再从社会背景中探讨主持这场改革的可能性领导力量,应从哪些方面的改革更有效?再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分析日、中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对这一系列问题探究过程中,由教师“传授式”转向学生“探究式”,学生不仅建立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框架和思路,掌握了梳理、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更学会了由已知去探究未知,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三、从提倡“好学”到引导“好问”

常言道:学问,学问,好学,才会好问,好问才会不断学习。历史教学,问题无时不在。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设置一系列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面对问题,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分析,而不是等老师给结论和答案。在探知问题过程中,还会生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好奇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主动探知。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言:“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可见,教学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将无疑教学变成有疑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问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品质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升。

四、从“一言堂”到“民主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交流,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激发他们踊跃表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观点碰撞的讲堂。如在《罗斯福新政》教学中,师生围绕“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新’的实质是什么?”展开讨论。讨论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质疑、释疑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有针对性地把自己的观点也摆出来与学生交流,而不是权威性地下结论,这样既得到主干知识的统一认识,也使问题有多元角度的思考,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这一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成为共识、共享、共进的“民主交流”过程。质疑、问疑、解疑、释疑,每人都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都是学习的主体。

五、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一大任务就是教学生会学、会用历史知识,为他们今后的深造和研究打下基础。中学生有较强的查阅、搜索历史资料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历史材料,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把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作为作业由学生在課外完成。

栖霞教育史上有两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黄质夫,因此在学习《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以“栖霞乡村教育史”为主题,进行小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将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栖霞乡村教育和学校发展史进行梳理,将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对应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状况进行整合,通过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研究,到地方志文史办、图书馆查阅资料,寻访名人专家,多途径掌握信息和资料,进行史实整理和论证,剖析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拓展和延伸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培养了全面客观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是一个人知识更新的基础,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种责任。与时俱进,改变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让历史学习“活”起来,让历史学习变得有趣有味,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陈龙.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概念的有效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王剑.《在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实证的方法与意义》,《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课外延伸历史互联网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外延伸的APP模式研究
新历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现状与对策分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