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实践
2019-09-10党丽艳
党丽艳
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力求構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程”。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今后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这一新亮点必将给政治课程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必将引起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本文将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为什么现在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何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课程的实践和反思?
一、为什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
习大大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所以在这次新课程标准修订中,高中政治思想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本人觉得是由下面三个原因决定的:
第一,思想政治课具有与时俱进的政治性。我国从小、中、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课,是为实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是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任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正在急速转型,国家整体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复杂多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应运而生,不仅知道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创造性地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转化成日常行为表现,落实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第二,思想政治课内容和方法的综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种等思想理论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既要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理论,但又不受制于学科知识的逻辑框架,教育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人的角度可以把分割的学科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而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点的规划,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实践情景和思维水平的个别差异性,使得学生的思想认知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把正确、积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正确树立学生的三观。
第三,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就是实践性。思想政治课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分析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的材料也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从材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或验证已有的理论,所以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产物。理论学科知识的教育只能判断学生知道多少,并不能体现学生会相信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怎么做。所以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强调学生“知行”统一,最终应该落实在实践中,要从传统的“重知识”教育转向“重实践”,必须抓紧实践活动转型为“活动型课程”,回归实践课的本质。
二、何谓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综合,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强调把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传授给学生。以前老师的授课多采用依据课程内容备课,学生认真听课的教授式学习方式,评价标准也多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很少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内容难以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型课程”表现方式很多,在思想政治活动中表现有: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影视欣赏、模拟活动等,主要强调学生“寓学习于活动体验”,活动课突破学科的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性,但不足在于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知识。
实用主义杜威强调传统学校文化课程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无法积极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强调学科课程和活动型课程往往是两张皮,不能有效的融合。新课标强调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课程上的创新,把“学科课程知识”与“社会活动”有效的整合起来,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知与行、学与思的统一,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课程内容活动化”也就是使课程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学起来、探究起来、思考起来。“活动设计内容化”所有活动要有知识性内容加以支撑,要有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引导加以支撑,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从而使“活动型课程”成为本次新课标修改的亮点。
首先它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侧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议题,整合相关內容,引导学生应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展开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其次为了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思想政治课程又增加“社会活动”环节或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开展社会调查、义工活动、职业体验等,培养综合运用多个模块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成为一门以活动为特征,在课内外围绕一定的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体验,认同主流价值观并导向相应行为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
新课标提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为例,采用学科内容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活动型课程的整体思路,力求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根据学科课程内容确定议题。根据学科内容确定恰当的议题是开展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首先议题的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知识理论寓于社会活动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接轨。其次议题要契合学科知识,有助于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发展性,活动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内化,并能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在“事物的变化和發展”教学中,老师把议题确定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选择这个议题是因为我们学生一家三代人的“消费观”变化感受到国家的不断发展强大。通过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强调“三步走”、“三阶段”的发展战略,从个人感受到国家战略体会国家的发展在上升到国家价值的认同。从课堂反馈来看,该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课前调查显示,学生对国家目前的转型期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平时的时政积累比较多,认同国家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个人家庭生活质量也在迅速的提升。其次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有新的政策在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后通过我们发展历程,体会到任何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都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对顺境要居安思危,遇到困境我们也可以理性、智慧面对,国家发展是这样,个人成长亦如此。从而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认同国家的新发展观。
第二、围绕议题创设丰富情境。由于多种原因,中学生接触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对国家经济发展了解有限,因此课堂中需要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将社会现实搬进课堂,让学生有了解、有认知、有体验,情景的创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具有真实性。
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教学中,图片展示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领导下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同时展示资料2018年联合国的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激励与行动奖”。三十年来安吉的生活环境由原来的臭水横流,四处冒黑烟,脏、乱、差,在“五改一化”工程(改厕、改路、改房、改水、改线和环境美化)的基础上,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程及集镇环境综治理。崇明县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都得到了美化,农民的生活富裕了,乡村文化也得到了发展,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有效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村的成功实践。用生动的范例来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更容易理解国家富起来跟人民生活的关系,从而达到政治认同,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依据情景创设真实问题。新课标提倡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经过大量的思辨活动才能提升。面对高中生的思想具有多变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在议题选择上要大要正气,情景设置上要真、要具体,问题设计上要小、要开放。但如何把高大上的议题创造性的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就需要有趣情景作为过程引导。
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教学中,老师通过具体情境设置提出一些有思辨性的高阶问题,力求激活思维,提升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思考运动、联系与发展的不同,并且用图示的方式来表达对“发展”的理解,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激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其次教学中又用“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如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吗?有质变一定会有发展吗?一次量变到质变的完成,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吗?关于十九大报告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政材料。问题: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为何强调“全面”?除了经济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理解“决胜”?建设”与“建成”区别何在?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是“三步走”,“三阶段”而不是“一步到位”呢?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做到了体验、思考、辨析,从而切实有效的达到激活课堂和思维的效果,在师生问题互动中达到对国家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认同。
四、思政老师怎样应对活动型课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老师要转变观念。活动型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学科知识或老师的教学经验为前提。教学活动从议题的选择、情景的设计、最终的评价等全过程,学生应该具有和老师同等的机会,如果议题学生不熟悉,情景不真实,最后就变成老师自问自答,回到传统教学中。老师应该由课堂的主角转换为引导者,由学习的权威者转化为合作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创造者,课程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学生会提问,甚至会质疑,形成讨论的氛围,这个质疑解惑的活动过程就是学生提高素质,形成价值认同的过程。
老师要提升能力。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特别快,信息渠道也是多样的,打动学生要先锤炼自己,如果教师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点知识,最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老师要有学习意识,不仅仅要提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的素养,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2017思想政治课程修订标准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01版.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0期
[3]刘彦喆;研究性学习促进活动型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