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
2019-09-10赵梁信子
【摘要】在语言顺应论框架下分析旅游文本的英译,译者必须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各种相关的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进行动态地顺应,通过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和交际规则等因素来翻译,使译文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关键词】顺应论;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赵梁信子(1992.06-),女,壮族,海南文昌人,广州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一、导言
Verschueren 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为满足交际需要,在语言变异性基础上,根据协商性的灵活策略,为顺应交际需求而作出语言选择。要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必须考虑四个方面:语际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可划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结构的顺应是指多方面对语言做出选择。语言使用和选择过程的动态性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动态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动态性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动态性与语言结构的密切关系。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语言选择以及做出顺应的意识程度会有所不同。
二、顺应理论框架下的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
根据顺应理论,本文拟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来分析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
1.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在顺应论中,语境关系的顺应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对目的语的选择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相互顺应。在翻译中,译者必须顺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除了社会、文化语境之外,译者的译文选择还必须顺应译文的语言语境。语境可划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即是我們通常所说的上下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衔接和线性序列。后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1)语言语境顺应。英汉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必定存在许多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且有意识的顺应英语语言的特点,才能得出让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旅游外宣文本。汉语对语序的依赖性极大,但较少使用关系代词和关系连词等衔接手段;英语的衔接手段相当丰富,连词与表示对比、比较、逻辑关系等词等频繁使用,旨在表明句子间的关系。例如:
1)洞内景色优美,且多古代石刻;山间多泉,以虎跑、龙井、玉泉为佳;
... most of which have many stone sculptures carved on their walls. Also among the hills one finds springs everywhere, perhaps best represented by Tiger Spring, Dragon Well Spring and Jade Spring.
2)至2001年,杭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5万元,约合3000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22亿元。
In 2001, the city’s per capita GDP reached 25,000 yuan (about US $3,000). Meanwhile, the urban and rural deposits in saving sccounts have reached 262.2 billion yuan.
以上两个例子,中文重意合,句子之间并没有出现连词,但是英文中形合,较多使用连词表达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为了顺应该语言语境,在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注意把文章中潜在的关系用英文中的连词等词语表达出来。
此外,中文文本只有三个段落,译文中有七个段落,将中文段落根据内容细分出更多的段落,是出于顺应英文行文更为条理清晰、逻辑更显明的习惯。
(2)交际语境顺应。根据顺应理论,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这些认知心理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审美观、语言逻辑观不尽相同。汉语行文用字对仗工整、文采华丽,而英文中强调客观简洁。因此汉语中多面回风景优美的句子或四字词在汉译英时都需使用省译的方法,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
“境内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
Hangzhou’s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
汉语对西湖美景的描写,采用了四个四字格,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极具韵致和美感。英译时,为顺应英文中简单明了的行文习惯,将“西湖水面平静如镜,翠绿的山峰,深深的洞壑和美丽的风景”等意思用简洁的名词短语表达出来,让行文更加顺畅,避免了不必要的冗长,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的语言结构顺应。在运用目的语对原语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在语言形式方面做出顺应性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自然要在原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中做出顺应的选择。
(1)词汇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在解读原文文本的基础上,在词汇层面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就把握词义而言,不仅要把握词的“词汇意义”,而且要把握词语的语法意义和语境意义,从具体的语境出发,体会词汇意义。例如:
“湖上有彩带似的苏堤、白堤飘落其上。
The Su Causeway, the lover’s lane which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Bai Causeway, another other lover’s lane which runs form east to west look like two colored ribbons floating on the water.”
苏堤、白堤均为西湖两处情人约会的好去处,如果只是翻译为“the Su Causeway”和“the Bai Causeway”,外国读者很难明白这两地的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含义,没办法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样的,如果译成“The Su Causeway and the Bai Causeway look like two colored ribbons floating on the water”,对了解西湖不多的外国读者来说,很难想象两个堤岸的美景,因此告诉读者两堤岸的走势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也是语言结构顺应较好的体现。
另外,原文中大量的景点英译时,直译、音译无法引起读者共鸣是,多采取了意译、直译加释义或增译的方法,将景点的吸引之处描述出来。
(2)句型结构及句法选择问题。在中英旅游文本里许多句子省略了主语而句子的意思依然清晰明了,相反,在英语中句子是不能缺少主语的。因此,在中英旅游翻译中,经常要补充句子的主语。例如:
溯钱塘江而上,有富阳鹳山,桐庐瑶琳仙境、桐君山、严子陵钓台,建德灵栖三洞,新安江“千岛湖”等名胜,形成一个以西湖为中心的广阔旅游区。
Going up the Qiantang River one finds oneself at Stork Hill near the Terrace where Yan Ziling, a hermi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loved to go fishing by the Fuchun River in Fuyang City...
此处,中文文本里采取了一系列动词,推动句子的发展,而没有出现主语。然而,英文注重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完整性,因此英译时,必须补充主语,以达到句子的完整,顺应英语的句型结构和句法习惯。
英语旅游文本广泛使用被动语态,而在中文旅游文本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一差异,在英文译本里把中文旅游文本里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例如:
1)杭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良渚文化”遗址即可证明...
Hangzhou has long been known as a famous cultural city. The ancient Liangzhu Cultural ruins, marked by black clay and polished jade and originated in the Lake districts,were found in what is now Hangzhou.
2)九溪十八涧则以“叮叮咚咚水,弯弯曲曲路”著称。
The place called Nine Creeks and Eighteen Gullies is well known for its twisting paths and murmuring streams.
以上例子在中文中采用主动句式,然而在英文表达中倾向于被动句式,因此出于顺应该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译时宜将该类句式改为被动句,使译文更加地道,更具可读性。
3.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顺应的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的与读者的阅读视野会不断扩大,其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会不断提高。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由原来的一味考虑目的语读者转向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
旅游外宣文本包含较多的文化因素,一般的外国游客不太熟悉,他们又希望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当地文化,因此,译者最好增加一些有用的信息使之便于了解,这就是增译法。当一些特有的中国文化信息不能省译时,可以选择类比法来弥补不同文化差异。例如:
“吴越国、南宋、东汉”“2.5万元”等译为“the State of Wuyue (907-978)”“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和“25,000 yuan (about US $3,000)”既向外国读者忠实地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信息,同时通过增译法,增加了朝代的年份以及人民币与美元的转换关系,也方便读者的理解,体现了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顺应的动态性。
4.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中顺应的意识程度问题。顺应理论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三大步,这三步涉及的意识程度又不尽相同。第一步,阅读原文涉及理解和记忆的心理过程。第二步,把握目标读者的的心理期待要求一折必须仔细对比中英民族认知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第三步选择应翻译的内容和合适的翻译策略,涉及策划的心理过程。这三步涉及的意识程度逐步加强。
在英译该文本时,我们先要认真解读中文文本,留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翻译时以归化为主,采取缩译、增译、意译等策略处理文本,以顺应英语行文和表达习惯,从而使在译语读者达到的效果与在源语读者达到的效果相一致。
三、结语
译者必须有意识地对各种相关的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进行动态的顺应,从而决定原文的取舍和翻译策略。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向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游客进行文化交流。旅游外宣文本除了传达旅游相关信息,还要积极顺应译入语的社会和文化规范等语境,以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能理解旅游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保证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姚金光.顺应论视角下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J].信阳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