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伦风情中飘扬的中国风

2019-09-10刁小丽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8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

【摘要】《王子与贫儿》是十九世纪美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童话式讽刺小说,自1881年发表以来通过译者的努力深受各国读者的欢迎。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对《王子与贫儿》的两个中译本的对话翻译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对话翻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完整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想译文,从而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和感受。

【关键词】归化;异化;对话翻译;王子与贫儿

【作者简介】刁小丽(1989-),女,江苏泰兴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19世纪杰出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的童话式讽刺小说,发表于1881年。故事以16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贫儿汤姆·康第戏剧性地和王子爱德华互换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故事。

《王子与贫儿》的中译本自1937年与读者见面后,现已经有李葆贞、俞获、张友松、陈双壁、曹海英、肖斌、董衡巽、葆佳特、王应云、辛红娟、童敏、易乐湘等十多个译本。

然而,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和《王子与贫儿》的众多译本相比,前人对其翻译成果的研究还相对匮乏,而对于其中占了三分之二比重的对话翻译更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本文拟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选取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友松译本(以下简称张译本)和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易乐湘译本(以下简称易译本)对其中的对话翻译做比较分析,探讨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译本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版本,主要是因为:

1.张译本是相对来说比较早期的译本,易译本是最新的译本。二者在时间跨度上比较有可比性。

2.张译本是公认的最经典的译本,也是重印次数最多的译本。同时,张友松是业界公认的著名翻译家,他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多部著作,如:《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等,对马克·吐温的著作比较熟悉,有很好的把握。

二、对话翻译:中国风还是英伦风

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提出了翻译界著名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开辟了翻译理论的新途径。他认为,归化是让译文读者清晰地了解原文内容,译文更加偏向于译文读者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异化则是忠于原文,尽量完整保留原文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异化更容易向外国人展现本国家的文化底蕴。

在中外翻译界,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翻译家孙致礼教授是异化论者,他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针对孙教授的观点,蔡平先生则作出回应,认为“翻译应以异化为主”。但在他们的文章结尾处都提到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在翻译实践中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对照原文,仔细阅读两个中译本,发现在翻译风格上差异较大,由此便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张译本译笔灵活,语言简洁流畅,用的是地道的汉语,其中不乏生动之处;而易译本则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尊重原作,语言通顺流畅,但是,欧化语言和句式较多,虽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但有些地方过于刻意和拘泥。

下面,笔者将对所选取的两个译本中的部分对话翻译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

1.字词层面。从字词层面上看,张译本钟爱地道的汉语表达,易译本则保留了原文的英伦风。

例1 “In truth, yes, so please you, sir, save when one is hungry. There be Punch-and-Judy shows, and monkeys—oh, such antic creatures, and so bravely dressed!...”

張译:“说实在话,那是很痛快,殿下;只是肚子饿了的时候才不好受。那儿有潘趣傀儡戏,还有猴戏——啊,这些小畜生真有趣!穿的也真漂亮!……”

易译:“说实话,是很愉快,除了饿肚子的时候,冒昧禀告,先生。那儿有庞第和朱迪木偶戏,还有猴子——哦,那么滑稽,穿得那么鲜艳!……”

这个对话发生在汤姆和小王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汤姆向小王子介绍他们在垃圾大院的娱乐活动。Punch-and-Judy是英国传统的木偶剧,男主人公庞第是个驼背、好吹牛的人,他老婆朱迪爱挑剔,于是两人总是吵个不停。张译本将其归化为“潘趣傀儡戏”,而且没有加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而易译本保留了Punch-and-Judy的读音,将其音译为“庞第和朱迪木偶戏”,既保留了英伦风情,又便于理解。

2.句法层面。从句子结构上看,易译本基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张译本则采取了更为灵活自然的归化,调整句子结构,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例2 In Fenchurch Street a “fair child, in costly apparel,” stood on a stage to welcome his Majesty to the city. The last verse of his greeting was in these words:

“Welcome, O king, as much as hearts can think;

Welcome again, as much as tongue can tell;

Welcome to joyous tongues, and hearts that will not shrink;

God thee preserve, we pray, and wish thee ever well.” (P182)

张译:芬秋奇街上有一个“服装华贵的美貌幼童”站在一个台子上欢迎皇上陛下入城。他的颂词的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御驾光临,万众欢迎;

欢迎御驾,情意难言;

口舌欢迎,心也欢迎;

天佑圣主,福寿无边。”(张友松,1956:192)

易译:在分彻奇街道上,一个“衣着昂贵的可爱儿童”站在舞台上欢迎陛下来到伦敦城。他欢迎辞的最后一段是这些话:

“国王,哦,欢迎!万众同时一条心

再次欢迎,众言汇成一句话

快乐的嘴,无畏的心,对您表示欢迎

我们祈求上帝保佑您,祝您永保安康。”(易乐湘,2010:173)

这是新王出巡受贺时一个孩子的欢迎致辞。原文很明显地押的是“ABAB”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韵美。在张的译文中,把原文的韵脚保留了下来,并且采用了归化的策略,采用汉语独特的四字格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性和美感。而易的译文则异化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但同时原文的形式美和韵律美也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不可为遗憾。诚如金隄所言:“翻译中的艺术性,要求译文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体有全面而又细微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做到和原作者心灵相通,然后调动译入语中最适宜的手段,用恰如其分的译文,使读者也能获得同样全面而细致的理解和感受”。张的译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愧为经典译文。

3.风格再现。由于作者对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的美国社会认识逐渐深刻,《王子与贫儿》的基调已经不是轻松地幽默而是辛辣的讽刺,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风格所在。

例3 “Ho, swine, slaves, pensioners of his Grace’s princely father, where be your manners? Down on your marrow-bones, all of ye, and do reverence to his kingly port and royal rags! ”(P23)

張译:“嗬,你们这些畜生、奴才、靠太子殿下的父亲施恩养活的家伙,怎么这么无礼?你们这些贱骨头快跪下,一齐跪下,拜见太子殿下的威仪和他这套王家的破烂衣裳吧!”(张友松,1956:18)

易译:“啊,猪、奴隶、领受殿下王父的恩惠的家伙们,你们的礼貌到哪里去了?你们所有人跪下,向他的国王风度和皇家破烂服敬礼!”(易乐湘,2010:15)

这些讽刺之语出自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流浪儿之口,带有着强烈的俚语色彩。张的译文中归化使用了用“畜生”“贱骨头”这些极具中国社会中底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原语的俚语风格,同时也传达出了原文强烈的讽刺意味。而易的译文中“猪、奴隶”等只是翻译了字面意思,不仅没有传达出说话人的情感,但不符合中文的音韵习惯,读起来比较拗口。

三、结语

通过对《王子与贫儿》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易乐湘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译文忠实原文,保留了小说中浓郁的英伦风情,其中也不乏亮点之处。但是,在这种“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指导下,译文难免有拘泥于原文之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损译作的艺术感染力。而张友松老先生的译文则是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用符合汉语行文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完整再现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因此,好的译者要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有机灵活的搭配运用归化和异化,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完美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2]郭银铃.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爱玛>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福建论坛,2009(4).

[3]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8.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刘堃.从功能对等角度看文学翻译——以《王子与贫儿》两个中文译本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2008.

[6]马克·吐温,张友松译.王子与贫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7]马克·吐温,易乐湘译.王子与贫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8]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9]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40-44.

[10]施波.异化与归化关系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07(28).

[11]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2]王少飞.文学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3]徐敏.翻译策略的辩证研究:归化与异化[J].华中师范大学,2001.

[14]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朱振武.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维的互动[J].中国翻译,2006(3).

[17]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8]Mark Twain,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M]. New York: Penguin US,2002.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