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虫夏草之技术路线图(一)

2019-09-10杨松

新金融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证券公司

杨松

前言

冬虫草,学名冬虫夏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为虫,夏天为草;性甘,温;入肺,肾经;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名药。《本草纲目拾遗、卷五,夏草冬虫》引《药性考》“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近三十年的中国证券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科技技术应用发展史。这一发展史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创立伊始至2010年网上交易全面普及并迅速成为证券交易的主要渠道,主要任务和特征就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证券交易的电子化,满足投资者的交易需求;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2015年,主要是以两融业务、网下申购、资产管理、私募接入等创新性业务发展为特征,以满足投资者综合性投资需求为主的包括两融业务系统、PB交易系统、032投资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为特征的新业务系统上线并与原有柜台系统互联互通;第三阶段是从2015年至今,受到BAT在移动互联经济上的大发展影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移动化场景营销思想相结合的示范效应下,网厅、APP建设和互联网引流使得证券公司纷纷成立互联网金融部门,将IT系统建设重心放在移动互联网上。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崛起和风光,金融科技的概念带着美丽的光环笼罩在整个行业上,无疑更是成为“专补命门”的虫草了。

20年前,我们就看到了:业务是灵魂这一企业定语已被所有人忘记了,创新、系统安排成为券商技术部门和技术提供商的事,业务部门制订的业务规程和管理规定失去了操作的载体,而券商在对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成了同一模子刻出来的玩意儿,也逐渐失去了自身:对客户而言,券商除了招牌上打头两字标明的“姓”外,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业务失去了灵魂地位,技术手段变成了主角,这是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性缺陷。

20年后,我們看到的依然如此,证券公司的互联网金融部门和20年前的网上交易部门命运一样,很快都裁撤了;低迷的行情大背景下,技术投入带来的客户资源的边际效应并不如预期,也无法改变券商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也没有改变客户在经纪业务关系系统的登录习惯,手机交易并没有取代PC成为客户的主体渠道,与之相伴随的是行业佣金跌到万分之一的冰点,最根本的,没有改变交易通道这一最令券商尴尬被动的与客户关系的核心!区别只是,这次的始作俑者是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他们自己丢掉了专业化的灵魂,追逐以技术手段作为补药。

“技”——技术篇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这几年BAT在中国互联网经济上的发展正是“技”为“术”用的典型阐释。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思想和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构建新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的生态,创造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身处传统经济模式的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表面上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内在的科技的应用。券商也不例外。

1.自研APP潮流

受到BAT引爆的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2015年开始,以华泰、广发、海通、国君、长江为代表的证券公司纷纷开始广招技术开发人员,组建上百人的APP自主开发团队,向中焯、思迪、伊诺、盈科等中小互联网证券行情软件开发公司购买源代码,以此为基础,按照自身对APP的功能定位和需求规划进行二次优化开发,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化功能模块为招牌,在行情界面、菜单管理、数据分析、资讯提供、投资决策、便捷交易等方面力求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展示,谋求差异化、特色化。

很快,这种热潮带动了超过半数的二三线券商跟进,纷纷采用委托开发方式和软件厂商合作,推出了带有各自品牌的手机APP,一时间,满街都是各种带有迷幻色彩名称的券商APP,每到年底都是券商APP的各种评优秀,难以想象的是,连美工都成为了评优项。

客观讲,对于业务严重依赖的生产和管理信息系统长期依靠外包提供功能性服务的证券公司来说,自研道路的确是符合时代需要和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与网上交易一样,证券APP作为一个非核心的节点,不具备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力,无法摆脱渠道,交易,外围的本质特征,无法成为变革的抓手。证券交易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与一般性的消费服务不同,在复杂度远远超过一般消费场景的背景下,客户体验的概念内核则要小的多,拿证券APP与互联网消费经济的各个创新型场景消费APP相对应简直就是傻天真。

2018年下半年,华泰、海通效仿互联网企业,时髦地分别搞了个非常隆重的新产品发布会,华泰在水立方发布涨乐财富通APP6.0版本,海通证券正式发布e海通财APP 7.0 版本,同时推出自主研发的全新PC客户端、全新会员体系及海量智投系列功能。兴业证券也与同花顺合作推出了自带品牌特色的全新PC客户端。在这些动作背后,是真实的数据:目前,在交易完全互联网化的背景下,全行业通过手机交易委托笔数占比在55%左右,而委托金额占比在30%左右。客户选择上PC的主流地位依旧,并没有受到券商主动作为的APP潮流撼动。技术的边际效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开的了花,结不了果。

包括广发在内,券商主流自研APP或委托开发APP的主要合作伙伴中焯,其核心创始团队渊源于恒生信息-恒生电子子公司。在自研潮流已经多年的情况下,还没有哪家机构敢于放弃同花顺、大智慧,专项技术提供商仍然依靠他们的技术专业化优势和资源优势,牢牢占据所有互联网入口端的主流霸主地位。

2.网上营业厅潮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行业对于放开技术应用以支持业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发、华泰等大型券商积极沟通,压力之下,协会终于开放非现场开户试点,允许券商应用视频鉴证技术形成统一的互联网开户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效,极大促进了券商经纪业务营销效率,间接缓解了15年阶段性行情的瓶颈压力,试点成功之下迅速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开户模式,并进一步提升,采用AnyChat音视频互动技术实现强身份认证,真正形成了网上营业厅,以统一入口受理的方式,实现将包括视频鉴证开户在内的大部分常规性非敏感业务功能上网办理。

与之相伴随的,是证券公司纷纷进行内部组织架构改革,设立运营管理部,对网上营业厅和线下现场柜台业务实施统一管理。获得先锋资格的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部门开始将单向视频鉴证使用的H5跳转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引流营销,极力将网上营业厅嵌入各个互联网经济单元的APP内,成为经纪营销的主流手段。

相比银行,证券网上营业厅在技术应用于业务上无疑是走在前面的,就像网上交易领先于网上银行一样。可是,就像证券与银行在技术平台的规模和边际效益的巨大落差一样,证券网上营业厅受限于经纪业务没有摆脱交易通道的本质,只能聚焦于单一性的开户这一功能,成为为证券经营所奉行的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体制这一传统而落后的旧式营销体制的配套工程,再怎么把它穷尽极致地嵌入和引流,终究是无法和互联网思维挂上钩的,偏偏这么做的人,却自以为是互联网的。

網上营业厅的出现,距离网上交易已经整整十五年之久了,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和开放的用户思维深入人心的移动互联时代,证券公司仅仅是实现了基本完整的线下业务流程线上化而已,何况并没有全部实现。体现出的,仅仅是传统的客户思维而已,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真正具备互联网元素的单元,其“APP”之所以成为平台,是具有独立的独创性新型业态和场景内核而自带营销功能的,是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产生发散性传播效应的。证券公司经营的基石在分支机构、在客户经理,其APP也罢,网厅也罢,都靠基层人去推动,只是工具而已,即便也称平台,充其量是没有启动器的“平台”。

聚集于营销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部门,挥舞着“APP”和“网厅”这两大新鲜“平台”武器,雄心勃勃开始撒钱搞新“生态”营销——引流。

3.引流潮流

引流,是互联网经济单元派生性推广新产品、新功能、新领域的创新性举措,本质是互联网经济产生出的特有的客户数据价值派生产业模式。在互联网经营模式日益得到认可的背景下,具备场景优势的互联网优势企业开始运用引流这种模式向试图由线下向线上转型的关联性企业抛出橄榄枝,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以利益相诱惑,诱惑企业开展引流合作。行业内的典型是同花顺,这家掌握了市场上最大的网上交易客群的公司,利用券商急于拓展互联网新增客户的心理,基于自身客群分属于行业各个券商、而交易业务又和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背景下,邀请券商尤其中小券商开展引流合作,以同花顺为券商开辟跳转链接开户专区的技术手段,实现同花顺用营销手段引导特定目标客户到券商开户,其实质是同花顺利用证券公司争夺客户的博弈,运用手上掌握的网上交易用户资源数据在各个关联券商之间腾挪谋利。一开始,引流的对价关系还只是人头费,现在已经开始佣金分成了。这个互联网引流的怪胎,其实质,和20年前的银证通本质是相通的。

引流现象愈演愈烈的背后,不是新技术的推广创新,恰恰是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之下,证券公司的经营和业务长期严重落后于时代、缺乏对客户和市场的主导能力和专业化能力的典型例证。和银证通一样,只是囚徒困境之下的与魔鬼共舞罢了。现在的网络环境、现在的网点布局环境下,取得证券交易的通道就像共享单车一样便利,而局限于交易通道这样的低价值客户关系模式下证券公司却在营销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何其哀哉。

4.人工智能热

互联网经济下,炫目的科技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人脸识别,AI,扫一扫,阿尔法狗,就像一件件华丽的时装,让传统企业从心生羡慕到顶礼膜拜。伴随整个行业自研APP热潮,功能应用的智能化成为证券公司比拼的方向。人脸识别视频鉴证,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分析,智能选股,智能下单——什么智能做什么。热潮之下,客户的反响真的智能吗?如果这些真的有用,那么,这个市场上包括券商自营、资产管理、基金的投资主体不就能借助这些提升自己的投资回报了?

鸟尽弓藏,物尽其用。这是自然规律,经济上也是如此。忽视技术应用基于内在能力建设的本末,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5.大数据热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经济的热题,也是媒体洗脑的常用词。求新求变的证券行业更是积极跟进,纷纷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平台,组织数据集市,引入数据工具,典型如国泰君安,他们投资10亿耗时两年建设行业标杆性数据中心。券商数据中心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为前台APP提供客户分析及为人工智能模块提供数据模型支持,为APP上线运行的各项围绕客户的智能性举措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为自身提出的各项营销举措方案提供原理框架和数据论证。实践下来,证券公司数据中心的实际成效并不如意,其核心原理在于:第一,证券公司的专业性和结果递延特征与互联网企业所从事的现有集中在消费领域的大众性和体验即结果特征完全不同,决定了证券行业的数据无法像消费行业那样在简单明确的行为特征下以标签形式进行准确分类,分类的时空要求超出了消费行业的完整生态即时场景化的简单逻辑;第二,证券公司与客户的关系从体验上说不是消费场景的操作即体验、交易即结果,证券公司客户体验的不是买卖过程,而是投资收益的好坏,而这个结果不是由场景决定的,而是随后的市场行情决定的;第三,在当前证券公司尚未在数据应用系统密集、各个系统数据定义、数据标准、数据源于数据线逻辑都未明确的情况下,数据中心的作用要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近,恒生电子刚刚推出了报表自动化系统,为证券公司提供监管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和效验工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公司数据治理工作的难度。

“技”没有差异化,“术”才有。想要依靠“技”解决客户赚钱问题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把客户当傻瓜,事实是自己很傻很天真。和20年前的网上交易一样,单纯的“技”的运用带不来证券行业苦苦追寻的核心竞争力,绝不可能成为行业的“冬虫夏草”。

2月25日,沪深交易所成交金额时隔3年再次突破1万亿,媒体报道有多家证券公司交易系统出现无法登陆的非正常现象。客观看,媒体使用了“系统崩溃”这种夸张的形容词确实言过其实了,但是,券商对外服务技术系统出现冗余问题是事实。早在2015年中就经受了两市交易量达2.3万亿峰值考验的证券公司运维技术部门,为何却在这样的交易量面前出现问题?由于市场突发性的变动导致少数单位的证券交易局部模块出现一些节点性不畅,会被媒体无限上纲上线地放大?就在前一天,全行业信息技术部门刚刚开展了一场不预设场景、不预设单位的实兵实战式的信息系统安全演练,为何这样的踏踏实实的准备工作敌不过放大式的博眼球的夸张炒作?

其实,这就是证券科技乃至经营管理工作突出的矛盾焦点问题:自从监管要求全行业标准化实施集中交易以来,在整个行业的基础运营高度依赖科技团队的系统运维工作的客观事实上,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证券公司内外部包括管理运营层、业务管理部门、基层经营单位,都无视证券公司科技部门特别是基础运维保障部门作为对外生产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的独立性部门,同时面对非常严苛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法规和业务部门和管理层持续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所谓业务和管理需求。两面夹击下,科技部门的话语权基本被压制着,失去了专业性的规划和考量的本心,被动地、艰难地、毫无选择权力地完成着既要稳定又要高效、既要功能全面复杂又要灵活便捷、既要满足各种擦边球又要满足合规、只要结果不管路径、只描述愿景不理实际成效的各项IT建设任务,说其几乎是完成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点不为过,除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打补丁式的被动应付,还能做什么?只要有业务或管理需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交给系统实现,除了科技部门,有谁真正清楚或者关注过,证券公司的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并不仅仅体现在运维阶段?这些年来,交易所主导的交易功能性建设不断叠加,从主板、中小板扩大到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深港通、沪港通,交易形式不断扩大到两融、期权、PB,管理部门也不甘落后地增加合规管理系统、审计监察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更不要说什么管理驾驶舱这个APP那个APP,谁关心过这每一项都不仅仅是一套系统而是原有各个系统的倍数放大器?现在的证券公司机房,与对外生产相关的系统已经是成蜘蛛网般纠缠在一起,系统节点越来越多,相互关联与矛盾交叉,已经是剪不断理还乱了。更致命的是,我们是用一套功能大而全的系统直接提供给所有客户,是在一个大的技术、通讯、网络平台上运营着所有业务系统。长期分管科技的某位领导笑谈:“出问题是正常的,不出问题才是不正常的。”偏偏具体到实际工作中,绝对多数人都认为,不出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出问题是不应该的。

只问东西,不记初心。在单纯的对所谓营销和交易的追逐下,失去了对专业和严谨的遵从,证券科技的脆弱性超乎想象。而与之对应的业务,在有限的科技资源被无情消耗的同时,核心的业务内涵被交易和技术功能包裹得越来越看不见了。

证券公司在追逐交易、追逐前端色彩斑斓的科技运用上越走越远,真正的业务和经营的核心灵魂也越来越被忽视。证券公司的经营严重靠天吃饭,市场波动之下,碰到牛市讲创新,碰到熊市就讲转型,可是还没转成功,市场一变,转型就夭折了。长期忽视核心竞争力建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整个证券行业与银行、保险、信托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整个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与影响越来越小而长期边缘化。

与一般商业企业不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法律上,证券公司都是被定义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金融是其实质,信用是基础。站在价值的角度看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问题,金融的本质决定了其业务实质就是从事资金与证券化金融资产融通的信用价值交换;站在现代科技的角度看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问题,能够使得证券化信用交换的金融更高效的科技才是有价值的金融科技,而具备最有效率和价值的科技元素的金融才是有生命力的科技金融。

只有彻底地回归信用与金融的本质,以技为术,把握技术进步的方向重塑自身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组织流程,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开放精神,聚焦建设自身的专业化能力,才能寻找到证券行业的出路。

“术”——业务篇

站在投资市场的角度,以客户为中心,透过证券交易账户、系统、买卖通道的现象,回归金融的本质,证券经营业务的的实质内容和商业原理,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相同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源之水”与“有水之源”的贯通交互。水:资金池,源:资产池,用产品汇聚成池,用产品交易做桥梁对接。交互的内容与水平,就是检验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中国的融资市场一直以银行信贷为主体,银行占据了金融市场超过90%的份额。从《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银行也走上规范快速发展道路,2006年之前,商业银行在实体经济规模化经营高度依赖商业信贷的背景下,经营方式主要还是一手抓存款、一手抓企业放款的传统模式;2007年开始随着住房市场化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在居民间的普及,一方面居民的投资主动意识日益增长,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存款为主的负债来源;另一方面,牛市行情大量开放式基金在银行柜台销售,直接教育了商业银行以金融产品为载体创新发展新的具有流转放大功能的经营模式在已经成型的金融市场时代的重要性。

鸠占鹊巢,利用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由于历史原因全面停顿的契机,商业银行开始大规模直接使用,使负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银行间金融市场成立的助推下,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主动负债业务占比快速提升,直接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以翻番的速度连年增长,在整体金融份额的占比继续增长。根据国有四大行及九家股份行披露数据,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合计占比由2013年的19.2%增加到2017年的25.96%,其中理财产品规模增加贡献最大,理财产品业务余额在2007年仅为660亿元,至2017年底已增至20.41万亿元。以此为基础和助力,作为商业银行主业的表内负债和表内贷款业务因市场化流动性的腾挪空间创造,具备了健康的活力而成倍增长。

一句话,以负债端的理财产品化为媒介,商业银行发挥自身在企业融资端的优势在负债端建立了规模化的投资客户池——资金池,这就是“有源之水”;同时,以资产端的投资产品化为媒介,商业银行发挥自身在理财产品聚合的投资客户提供的资金池优势在资产端建立了规模化的信贷客户池——资产池,也就是“有水之源”。有水之源与有源之水,实质是以产品化的财富管理经营模式,真正满足投资者投融资建立在流动性、收益性管理上的需求,成就了商业银行符合现代金融市场化特征的交易型投融资的金融霸主地位。

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保险行业开始在商业银行体系外独立发展。虽然与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规模上还有差距,但与同期起步的证券相比,保险行业可谓创造了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奇迹。保险行业没有证券行业标准化交易所市场作为依托大面积普及的优势,并且行业个体不多集中度更高;也没有商业银行自成网络、渠道和账户体系的优势,唯一的发展依托就是产品化的投资凭证体系——保单。

以平安为代表的中国保险公司,一手抓产品设计,靠着产险和寿险两大分支在产品上持续性体系化发展,直至投资连结险侵入证券和资本市场领域;一手抓营销,从最早的靠保险经纪人队伍走街和关系营销起步,到驻点维护和电话营销相结合,再到互联网时代围绕客户“风险保障”、“财富管理”、“医食住行”等场景,构建起覆盖金融及生活圈的产品服务体系, 2017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价值达673.57亿元,产险保费收入突破2000亿元。平安保险紧抓发展机遇,成立平安银行并购深发展,最终拼齐完整的客户渠道、账户和产品体系,以产品为核心,聚合客户投资资金;以完整的保险项目体系,形成体系化的客户资金池;携保险资金保费收入远期可预期地持续性投入的行业优势——滚雪球性质,实现在资产端大型项目的集中投资,以大型项目的长期稳定持续性回报为保单投资者提供优势性投资回报,形成良性的以保险产品为核心载体的财富管理模式,这是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核心永动机。

证券业起步风光,靠着证券交易所的新鲜靓丽和新兴的财富创造效应,因应着上市公司不断挂牌、市场暴富故事不断上演,就像吃天水一样,很自然的习惯于传统的经纪通道和自营买卖作为自己的盈利模式,把整个行业框在交易所的股票框框里,框在通道这一条道上,没有反思而培养自身作为金融机构的金融本质能力,对银行、保险机构以财富管理为抓手的快速变迁视而不见,蓦然回首,实际已经在整个金融市场边缘化了。兴业证券的前身是兴业银行证券部,其时证券部的利润占兴业银行三分之一,如今,整个证券行业的利润总额还不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根本,就是身在市场未市场,在追逐交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丢掉了产品化的抓手和组织的经营之道。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以产品化为核心的财富管理转型之道,有几点启发:

第一、在资金方面以理财产品相对存款在高收益上的的明确性和可预期、可评估性吸引投资者,发挥产品化的聚合作用,积水成河,聚沙成塔;

第二、在资产方面只做固定或类固定收益化的产品,以产品化相对信贷资产的可交易和流转优势属性,在银行控制下对接资金分段无缝对接,实现资产在存续期内与多路资金接力式的灵活配置,形同分段持券;

第三、以实质承担资产的信用风险为前提,以短期资金接力对接相对长期资产的交易模式为基础,获取长期资产相对短期理财的天然高价差,行规称“错配”收益;

第四、无论资产还是理财,产品聚焦于短期限固定收益,资产一般是一到三年,理财则多是一个月、三个月到半年为主,收益相对明确而清晰,滚动式发展成池。

分析我国保险行业财富管理转型之道,有如下启发:

第一、保单产品以其费用与收益的明确性、可评估性、可预期性吸引投资者,以同类保单的聚合作用,积水成河,聚沙成塔;

第二、在投资资产方面以固定或类固定收益为主,兼做谋求超额收益的股权、房地产等金融性投资;

第三、与银行在资产和资金上的短期属性相反,保险聚焦长期性,长期资产追求稳定长期回报,对应资金端保单绝大部分为总保险资金在漫长的保险缴费期分期付款的方式缴付的特征,滚动成池。

基于金融本质的相通性,证券行业要取得发展,必然要借鉴银行和保险行业的经营思想精髓,何况,银行业的理财(资产管理)业务本身就是对证券行业趁火打劫式的借鉴。从根本上讲,证券行业本身在财富管理和产品化发展上具备天然的比较优勢,只是各种原因阴差阳错没有发挥而已:

优势一、就金融而言,证券化就是产品化的代名词,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营就是把资产以证券化方式形成标准化、份额化的金融可投资产品,基金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就是把客户投资资金以产品化方式聚合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投资,经纪业务就是负责接受客户委托实现证券化金融投资产品的流转性交易(买卖);

优势二、证券经营的产品化品种齐全,种类丰富,银行、保险经营的收益可预期性固定收益产品证券都有,也有他们所没有的追求超额收益的股权类产品,还有独有的期货、期权、分级等高风险收益性质的衍生产品,经营范围的法定优势很明显;

优势三、证券经营的产品因为背靠证券交易所的天然优势,在产品标准化和高流动性上具备市场化的高度吸引力,市场传播信息快,产品的可复制性和快速规模化特性优势在原理上无可比拟。而在交易所之外的场外业务领域,银行、保险能做的,证券都能做,只是各种原因没成气候而已。

潜在的优势没有转化为实际,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证券行业长期按照牌照业务分开经营,各板块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要么是“无水之源”,要么是“无源之水”,全部是或资产或负债单点式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以投资为核心的顺畅的协同机制和以资产流转为核心的经营体制。

自营业务、另类投资业务就是追求自有资金投资的超额收益获取,只专注投资这一个点;投行业务基本是项目管理制,审核制下的股权融资业务基本就是只管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融资方案设计,定价是能定多高定多高,专业性聚集在发行文件的制作满足监管要求上面,完成之后基本是依托交易所上网定价发行和网下配售,没有发行失败顾虑下的股权投行完全没有经营投资者“水”的概念,产品设计定价更不需要考虑投资者利益;

企业债、公司债、ABS等债权融资业务虽然没有依托交易所的发行无忧,但是,整体业务思路也和股权一样,产品设计只考虑发行主体利益,怎么能为融资主体用最便宜的成本发行就怎么设计,只要大致评估市场能发行出去,发行结束项目结束,客户关系结束——一句话,投行业务的现状本质是以发行主体为核心的项目制经纪,投资性成为虚伪的包装,营销发行主体成为业务核心,专业化能力成为营销手段,投资者利益和投资的本质被完全忽略,成为完完全全的“无水之源”。

资产管理、基金、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基本上是围绕交易所市场的流动性股权投资组合化,现有运行模式基本就是先设计产品、报批、然后再办发行,产品根据盈利性和自身管理能力设计,而发行就是走营销,营销靠既往业绩,靠渠道,靠口碑,投资者客户基本是在自身影响范围之外,主体代销渠道是商业银行和东方财富这样的互联网门户渠道,也是“无水之源”的经营思路。

作为专注客户服务的经纪业务,抱着经纪业务佣金作为利益分配格局主基调不变,从一开始舍不得股票交易客户转为基金和私募客户而将基金和私募产品销售主渠道拱手相让与银行等机构,到被动代销基金和私募产品而吸收机构投资者,一切都是围绕交易佣金这一核心利益,没有真正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市场竞争性经营模式调整,直到证券公司已经被市场和客户认定为仅仅是从事交易所股票买卖通道,就是根本实实在在的“无源之水”了。

因此,证券的转型之道,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银行和保险为镜,回归本源,重建以投资为核心的专业化,把自身的各项业务真正放在经营性的产品化上面,以自身的金融资产汇集组织管理能力、市场投资管理能力和以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的资源管理能力为三大主线,以多维视角建设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综合金融平台体系,构建“有水之源”和“有源之水”,把自身丢掉的金融本质特征找回来。

当前,处在这个科技和互联网应用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证券行业在面对商业银行和保险在财富管理上既有规模上的劣势,要实现后来居上,一定离不开用好金融科技这个武器,关键问题是能否把金融科技的手段用在点子上,“技”为“术”用。

猜你喜欢

证券公司
关于某证券公司IDS项目平台建设浅析
证券公司人岗匹配管理优化研究
破产证券公司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