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文理融通、国际视野

2019-09-10吕超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学校文化

吕超

摘 要:培正中学立校以来,文化育人成效显著。以“至善至正”和“红蓝精神”为育人理念,以“培养有健全人格,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兼具国际视野的人”为育人宗旨,倡导文化育人、文理融通、国际视野。着力构建“善正”育人模式,全面实施“善正教育”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敢于担当、塑造美好、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善正”人才。另外,培正中学充分发挥培正大湾区一门多校优势,密切与港澳及海外优质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把每一位培正学子培养成为文理兼修、爱国爱校、放眼世界的未来社会栋梁。

关键词:学校文化;育人理念;育人模式

一、文化立校、文化育人

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表面上取决于教育质量,深究却是取决于师资水平,而本质上则是取决于学校文化。文化孕育教育、涵养学校、滋润师生。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当中,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没有明晰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更不可能是一所品牌学校。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一直以“文化立校”作为办学宗旨,以“至善至正”和“红蓝精神”为育人理念。

作为培正文化精髓的“至善至正”校训,出自基督教“为善为正”和儒学的“善正”思想。《大学》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至善”即“最善”,释义为“大善”“唯美”,意指敢于担当、塑造美好。“至正”即“最正”,释义为“正道”“正确”,意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红蓝精神”是培正文化的标识。“红”,象征太阳和热血,代表热心为善,向往美好。“蓝”,寓意天空、大海,表示冷静深刻,思考周全。培正人寄望塑造出“红”与“蓝”精神并存,即热情与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可见“红蓝精神”与“至善至正”如出一辙。

“至善至正”和“红蓝精神”代表了一代又一代培正人的共同信念和向往,培育出万千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培正校友中有两院院士14人,被誉为“院士摇篮”。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何炳林院士,以及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中国船舶设计学科的开拓者杨槱院士,正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培正中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了学校文化,构建出以“至善至正”为精髓的学校“善正”文化体系。“善正”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司职能,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环境文化方面,当你走进培正,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彰显着培正的“善正”文化。校门、图书馆、美洲楼、澳洲楼,古朴典雅、中西合璧,无不蕴含着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深厚情谊。百周年纪念堂、林炳炎基金教学大楼、胡忠实验楼、金禧纪念亭、涌泉等,无不表达着历届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心。

又如,在学生文化方面,培正的“级社”建制延续至今。每一年级为一级社,由学生围绕“善正”理念,自己命社名,设计社旗、社徽、社歌,选举社长、社委。每年新生年级都进行以弘扬“善正”思想为宗旨的建社仪式。在校期间,级社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善正”精神。毕业后,通过级社完善的通讯网,同學之间保持联系,及时分享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感悟,共同关心和扶持母校的发展,共同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奉献“善正”情怀。

再如,在德育文化方面,每年12月第二个星期天是培正校庆暨同学日活动,没有大小庆之别,每年都高潮迭起,场面感人。因为每年都为毕业25周年的校友银禧加冕,为毕业50周年的校友金禧祝寿,为毕业60周年的校友钻禧祝寿。我们还会举行火炬传递仪式,由各届校友代表按先后顺序接炬依次传递,最后由在校最低年级的级社学生代表接过,点燃“培正之光”大火炬,寓意“红蓝薪火代代传”。这项活动团结了广大海内外校友,增强了培正的凝聚力,在校师生也能从中感受生动深刻的教育,进一步领会理解“至善至正”校训和红蓝精神的内涵,树立“培正毕业终身为荣”“服务培正终身为荣”的理念,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二、文理兼修、文理融通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文理兼修、文理融通的全才。2019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是一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由郭帆执导的科幻片。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的新家园的故事。该片之所以大热,是因为既有突破天际的想象和荡气回肠的叙事,又有对于末世危机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科学合理的设想。刘慈欣能写出这本小说,郭帆能导出这部电影,靠的就是他们文理兼修、文理融通的涵养。郭帆导演与他的团队,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把浪漫的文艺与神秘的科学融为一体。

培正杰出校友、第一位获得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华人丘成桐,在谈及自己及其他在科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成功秘诀时,坦言道:“情感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我遇见过很多大科学家,尤其是有原创性的科学家,对文艺都有涉猎。他们的文笔流畅,甚至可以媲美文学家的作品。而出色的理文创作,必须有浓厚的感情和理想。文艺教育的缺失,会导致数理感情的匮乏,致使数学家难以做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贡献,只满足于萧规曹随。”而我们百年培正,从立校之始,就以“培养有健全人格,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兼具国际视野的人”为育人宗旨,倡导文化育人,文理融通,国际视野。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丘成桐等文理兼修、在科学界独树一帜的大师。

近年来,培正中学基于学校深厚的“善正”文化,努力构建和全面实施“善正教育”特色课程。目的正是秉承培正文理兼修、文理融通的课程文化。

我校的“善正教育”特色课程,旨在通过“悠悠培正史话”“管乐基础入门”“培正商标之争”以及“机器人技术秀”等十几项具体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大善品格和谦谦君子的雅致修行;提升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文涵养;陶冶学生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以及强化学生崇尚科学的时代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文理双修的未来社会精英。

目前,我校的“善正教育”课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已基本成型,独具特色。

特色一: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助力课程发展。如中国香港著名学者、红潮研究专家何健宗博士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林永祥博士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校友都受聘为我校“善正教育”特色课程的指导老师。

特色二:课堂与活动相结合,注重知行合一。如请亚洲小姐冠军李华主讲“中华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文化”课程,组织“模拟法庭体验”“采访知名商标王老吉之争”等活动。这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还让学生乐享其中,回味无穷。

特色三:以显性课程为载体,着重立德树人。如“善行教育”模块,通过“管乐基础入门”、“管乐合奏训练”等内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涵养,陶冶学生的性情。又如 “正义教育”模块,以“培正商标之争”这一鲜活个案,让学生体会培正红蓝儿女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陶冶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

特色四:坚持人文科学并重,培养核心素养。“善正教育”课程不但富含人文色彩,科技含量也毫不逊色。如“正道教育”模块,通过“模拟飞行翱翔”“太空奥秘探索”等内容,向学生传递科学新信息,鼓舞他们努力学习,跟上科学潮流。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学校近期引入了“STEM教育实践课程”,让培正学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完成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手工制作,从中体验动手创作的无穷乐趣。这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实践证明,我校的“善正教育”特色课程是可行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8年,培正中学携手培正教育集团在陈树人纪念馆举办了“培正教育集团师生书画联展”活动,培正学子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较高造诣,受到广泛好评。在2017年的广州市中学生创新大赛中,全市共评出一等奖30个,培正中学就占了10个一等奖。2015年,培正学子参加广州市创新大赛,获得 26项大奖,其中一等奖五项,一人进入全市前十名。另外,我校在2017年一举获得广东省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一等奖,笔者还在广东省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精彩的推介。

三、国际情怀,国际视野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球。及时接收全球最新的科技资讯,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步伐。

近期,党中央更是做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不仅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为此,我们培正中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培正大湾区一门多校优势,密切与港澳及海外优质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把每一位培正学子都培养成为具有國际情怀、国际视野的全球化建设人才。

首先,我校一直坚持外教教学,从不间断地聘请外教进课堂以及指导社团活动,实现了培正学子与国际化课程的直接对接。例如,我校的高中一年级和初中部分班级,专门设置了外教课程,让外教直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并传授和分享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外语技能,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如,我校的管乐队,经常聘请外国知名指挥家直接授课和指导,让队员感受和汲取中西方艺术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音乐的鉴赏和演奏能力。

其次,我校积极与穗、港、澳以及外国频繁的互访交流,让培正学子有了更多接触世界的机会。例如,每年的校庆季,穗、港、澳三地培正学子互相走访,参与彼此的庆典。通过节目的表演、体育的竞赛等活动,实现三地学子的友好联谊。特别是每逢世界培正同学日,更是实现了全球培正学子的大聚首、大联欢。又如,上级部门经常性给培正中学外事接待的任务,让培正学子充当全程的翻译和导游,这就给了培正学子更多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机会。尤其是在我们培正中学,学生会有更多机会,参加欧美国家的访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国门,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6日,由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共同组织的“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活动,指定由培正中学负责接待。培正学子不仅负责了全程的翻译和导游工作,还为美国校长们展示了一堂英语活动课A Bite of Guangzhou(《舌尖上的广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英语绘声绘色地分组介绍了广州的美食,还邀请美国校长们一起包云吞,课堂可谓趣味横生,让美国校长们乐不可支。课后的座谈评课,美国校长们对中国学生的社交自信和英语水平感到非常惊讶。一名校长充满感触地说:培正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很高,我的汉语水平很差。

另外,为配合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校得到上级政策的支持,创办“港澳班”,培养更多更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后备人才,从而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未来的培正中学,将发展成为文化名校、国际名校,为未来社会培养文理融通全才。

四、结语

作为培正中学的现任校长,作为一位从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有这样一份教育执念: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成就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国际视野。这也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未来培正的教育,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守文化育人、文理融通、国际视野的办学方向,努力把每一位培正学子都培养成为文理兼修、爱国爱校、放眼世界的未来社会栋梁。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