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实践的研究
2019-09-10李尊海
李尊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一直以来关于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遭受挫折等原因走入歧途的事件屡见诸媒体,人们在深感痛心之余,更多的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沉痛反思。我们在给予孩子“厚爱”的同时也施予“重压”,我们只看到他们天真、灿烂的笑脸,而忽视他们在笑容掩饰下的内心孤独和痛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抓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及意义
《纲要》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长期以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普遍不高,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必须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育人先育心”的宗旨。成立由校长亲自负责的领导机构,列入学校重要议程,明确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选好心理健康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其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完善设备,室内环境布置要整洁亲切、和谐轻松,为学生提供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场所。再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也不能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知识,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二)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纲要》规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一是要在逐步配齐心育专职教师的同时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培训,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支持外出学习,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二是全员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全员的教育,光靠专职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要重点抓好班主任工作渗透,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和班会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培养。其次抓好学科老师工作渗透,通过看视频、听讲座、讨论会,交流提升。三是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引导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我们在重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利用社会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 充分发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
(1)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深、外延广,与其他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整合学科资源,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辅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阳光课堂”。
(2)开展团队辅导与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把传授心理知识寓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要按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帮助有需求的学生解除烦恼。
(3)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包括学生个人档案和学校集体档案。要为每一位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集体档案有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法规;咨询记录和卡片;心理个案研究;教师培训和讲座;开展的心理系列活动等。
(4)注重科研引领。鼓励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理论,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还可通过论文评选和交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其自觉开展心育工作。
2.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只重智育,轻德育、心育的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育方法,加强亲子沟通,同时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3. 开发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机构、街道社区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全社会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加强宣传和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四)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长效规范
学校要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加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评估考核力度,评估的结果记入年终教职工考核。同时建立保障激励机制,表彰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并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以行政干预为手段,保证其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只有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灵呵护心灵,我们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