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关系研究
2019-09-10徐飞
徐飞
摘 要:教学相长是教师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教师需要在遵循其本义的前提下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反省中学会成长,从而完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循环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使自身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得到发展和改善。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87-03
教学相长源于我国教育学经典著作《学记》,本义指教师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它是作为教师个体自我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相长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教育思想,虽历经时间洗礼,但至今依旧流行于教师之间,只是其词义在传承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曲解和误用。
一、教学相长的理解乱象
当前,在普遍范围内,大家都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存在极大的误区。不熟悉词义的人,根据“教”与“学”望文生义,将其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共同提高。因此,某些一线教师便以师生共进为教学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有时甚至不顾教学内容的限制。除此之外,更有以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由,将师生关系与教师个人发展混为一谈的观点。其理由是现今教育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主体,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师生间的互动能使双方知识和精神产生交互影响。
二、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相长
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学相长作为传统的教育思想,我们既要尊重古人的教育智慧、保全教育思想结晶,又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在古为今用的同时,为教育理论本土化寻求出路。
(一)“学”是“教”的前提
我国当今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当今教育理念中的“追求品质”“提倡关怀”“以人为本”等主题就与师道尊严、尊师重教、以师为先的传统教育有所不同。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的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学变为一项复杂多样的活动。现今教学实践已经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而同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理论性知识虽说重要,但无法直接作用于实际教学情境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教师的“学”理应围绕着教学实践展开,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所谓实践性知识,它既是教师用以认识和理解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如果教师缺乏实践性知识,就会导致教师空有教育理论,而无法将其作用于实践。可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是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性知识大都是默会的,它与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来表达的显性知识不同,实践性知识是无法系统表述的,它属于缄默知识。长期以来,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师相关研究试图精准地确定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并想以某种方式使专家型教师将缄默知识直接传递给新手教师。显然,这种忽略了实践理性的“揠苗助长”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缄默知识需要每一位教师亲身参与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并从实践中去获得自己的教学体会,才能更好地去“学”、去研究缄默知识,从而 为“教”提供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保持理性头脑,通过“学”对缄默知识进行批判、反思、摒弃与更新,在为教而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教”是“学”的基础
面对教育新形势的发展,教师不仅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且其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等方面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既是为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又是为了提高个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自主性是教师能否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和精神的缺失都可形成教师的内驱力,丰裕的物质和普通的精神满足也是常见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而最终只有类似于自我实现这种自发的崇高追求才能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若是止步不前,就会被学生所超越,所以,内驱力会促使教师继续努力、继续充实自己,进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成为学生的导师。因此,“教然后知困,教亦能知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知识盲区而不自知,教学相长就会通过“教”发现问题,进而激励教师的成长。
三、教学相长的启示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已然成为了学习共同体,这种转变为教师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环境,从转变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自我,教学相长或许可以给予教师们一些启发。
(一)长反省思想
如前所述,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和完成自我更新的职业,而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批判便构成了自我更新的框架,其中,对“教”要“省”,“省”后要“学”,从而树立起“教”“省”“学”并重的思想。《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如果教师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设想中,不能虚心接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就会走向故步自封、重蹈覆辙之路。
因此,教师要冲破惯性思维的支配、走出已经形成的行为惯例,并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新手教师还是特级教师都难免遭遇挫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反思,并以诚恳好学的态度获取他人的意见,进而获得更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避免思想陷于僵化之中。
(二)长教育方法
黑格尔说过:“方法是世界上至高无上不可战胜的唯一力量。”而在课堂教学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实践情景合理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变为一种艺术。
新课改之后,各式各样的新型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比如有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学习法等。不可置否,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后,确实使得我国中小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教师盲目“为了方法而方法”的现象。因为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又缺乏实践经验,而为了满足新课堂需要又不得不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结果使得课堂流于形式,甚至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认识这些教学方法,不可为了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盲目使用,需结合实践,在不断的尝试中习得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保强,薄存旭.“教学相长”本義复归及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J].教育研究,2012,(06).
[2]赵明玉.师生关系嬗变中的教学相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康 宁,杨东平,周大平,周作宇.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设[J].教育研究,2003,(0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5]叶 澜,白益民,王 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8]汪民安.权力意志:战争、释放和美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9]徐 瑞.基于权力意志的后现代师生伦理观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03).
[10]雷 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