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体系下经典诵读研究初探
2019-09-10杨朝童吴玉辉
杨朝童 吴玉辉
摘 要:全课程体系在遵循“以人为本、契合实际、学科联动、多重评价”的研究思路下,通过打造“123456+”的完整课程体系,以诵读、绘画、表演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聚焦学生的生长、满足学生不同维度的学习需求,从而唤起学生对经典的思考与研究,将经典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元素。
关键词:全课程体系;经典诵读;学生发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83-04
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经典华章,而古诗文就是这众多经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印记着华夏子孙的善良、坚强和浪漫。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古诗文,使其在新世纪小学生的头脑中鲜活、流动起来,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古诗文教学纳入了全课程教学体系中,并着力打造“123456+”的完整课程体系,以多维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聚焦学生的生长。
一、一个中心:立德树人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自党中央 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便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其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二、两轮驱动:传承经典与修德育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孕育并催生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基于此,学校采用了“传承经典”与“修德育人”的两线并行、“两轮驱动”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在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特质。
三、三位一体: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此同时,这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而成为一个综合体。
首先,学校方面,可以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改变学生以往只从语文课上学背几首诗的单调模式,可将诵读、绘画、表演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文化上的自信。而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多种表现形式,在听、说、读、写、绘、演、唱、做等训练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素养。其次,家庭方面,家长要主动加入学习行列,跟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与子女一起举办“亲子诗词大赛”“家庭诗词接龙”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家庭氛围更融洽、亲子关系更和谐,而且可以提高全家人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读《诗经》、学吟诵。最后,社会方面,可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学习传统文化。随着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的频频引经据典和各种精彩纷呈的电视诗词大赛的举办,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学校应鼓励学生阅读《习近平用典》、支持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帮助学生全方位、多方面地感受文化经典带来的心灵浸润。
四、四项原则:融合、实践、自主、创新
提到经典诵读,千篇一律地死记硬背已经不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时,要秉持融合、实践、自主、创新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深入挖掘课程内涵,融合多学科特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性传承。
五、五大板块:对接生活,知行合一
杜威认为:“如果学科题材未能转化为生活,而只是作为生活的替代品或附属品,学科题材与儿童感受缺乏有机连结,变成纯粹的形式与符号,这是空洞而无用的,只会折磨和阻碍心灵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全课程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通过“德育课程”“文学课程”“艺术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这五大板块与古诗词学习相对接,实现传统文化学习与现有生活经验的相互关联,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一)德育课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遵德守礼的礼仪之邦,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数惜时、敬老、感恩、爱国等方面的经典诗文。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诵读这些作品,将其录制成音频成品,并根据每月的活动主题,选择优秀成品在每天早晨的“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能传播传统文化,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学校还利用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带领学生搜集相关古诗,利用班队会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及古诗文创作背景,为对学生进行懂感恩、明礼仪的传统教育提供良机。
(二)文学课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开启了“以文带诗”“以诗带诗”的探索。如学习课文《燕子》时,教师会让学生们找出一些描写燕子的古诗,当学到《走月亮》一文时,教师则会指导学生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同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仿写古诗词。比如学生仿照《天净沙·秋》写了《天净沙·春》和《天净沙·城市夜》等。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两三人结为一组,认领一首古诗,并带领大家一起背诵。在领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其他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还借用了一些肢体语言来表演诗中的情境。因此,在学生们的启发下,学校适时推出了“‘古诗’变‘故事’我来演一演”的古诗情景创作表演赛。
(三)艺术课程
艺术课程主要通过音乐和美术课程推进。首先,音乐教师们借助《经典咏流传》的热度,将古典诗词引入课堂,同时,学校还引入了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作为音乐教材,并规定每个年级每学期必学两首古诗曲,以保证学校古诗词传唱的系统性。此外,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时编排诗词歌舞,其中以 “七彩风艺术社团”最为亮眼。其次,美术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诗词想象其创作意境,并利用新学的美术创作方法,绘制自己心中的图面。无论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静谧凄寂意境,还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欢快场面,学生们都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描绘出浓厚的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
(四)活动课程
每逢传统节日,学校都会组织节日诵诗活动。通过诵读《桂州腊夜》《邯郸冬至夜思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夕》《人日思归》等描写特定节日的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节日情思。与此同时,教师们还组织学生绘制“古诗中访四季”的手抄报,使学生对春日的生机、夏日的繁茂、秋日的绚烂、冬日的空寂有了更深的体验。除此之外,通过整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发现了古人对于节气变化的科学认识,探索出了他们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诀。
(五)社会实践课程
在生活中寻找古诗,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处处都与经典诗词相依相伴,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此,学校把旅游跟研学相结合,既让学生的旅行更有意义,又使我们的课程教学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跟着古诗去旅行”让学生对每一次假期都充满了期待。他们循着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到山东曲阜寻找中华文脉的根源;他们带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好奇,欣赏西湖的美景;他们怀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期待,去泰山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六、六级递进:立足发展,层层深入
在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编辑整理出一套《经典诵读》读本。读本按年级编排,共六册,收录自先秦至近现代的优秀传统古诗文320余首(篇),涵盖了新课标要求的小学阶段所有必背古诗词和初高中阶段的45篇必背诗词、短文以及论语20则。
首先,这六册读本,每册包括50首古诗词,主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由五言绝句逐渐向七言绝句、律诗、宋词等过渡,保证了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校在同一册书中,依据难易程度、题材类别等为这些诗文进行了分级。此外,作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补充,每首诗后面还加上了一篇“小知识”,或介绍作家作品,或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或介绍古诗文中涉及到的著名景点等。比如:低年级学生比较注重趣味性,教师就可借助“骆宾王‘咏鹅’的故事”“李白名字的由来”等小知识为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中年级学生比较注重知识性,教师便借助“寒食节的来历”“中秋节”等为学生做具体的节日介绍;高年级学生喜欢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教师就可借助“李白与酒”“安史之乱”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诗人、探寻古诗的创作背景。最后,课程的表现形式也由低年级的诵读、绘画逐渐向古诗创作、戏剧表演、泥塑、衍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力求呈现出“课课出新,堂堂出彩、展现活力、富于创造”的课堂状态,以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感悟。
七、“+”:多重评价,体验成功
有效的课程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学校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摒弃了以往以考试打分的生硬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生成为出发点,采用多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古诗过级
每学期末,学生都会通过“古诗检测单”请教师、家长、其他同学检验自己的诗词收获,其中学校颁发的鲜红的“过级证书”便是每个学生诵读成果的最好见证。
(二)以赛促背
1.班级背诗竞赛。根据小学生喜欢竞争、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班级古诗背诵比赛。比赛的方法采用“全班检测”和“随机抽测”的方式交替进行。在抽测时,教导处会根据每班学生名单随机选五名同学,代表全班接受背诵检查,这五名同学的成绩相加即代表该班级的最终成绩。获奖班级将会由校长颁发奖状、奖杯,进行表彰。
2.班级诵读比赛。“经典诵读”大赛为各班争相亮相、一展风采提供了最好的舞台。《明月几时有》和着学生弹奏的古筝曲,尽显诗人的踌躇情愫;《秦风·无衣》配上铿锵的鼓点,再现了战国时期的雄壮军魂;还有《沁园春·雪》《满江红》《少年中国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篇目,通过朗诵、舞蹈和演唱等多种形式的展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对经典的思考,更带给学生们文化上的自信。
3.古诗词大赛。利用读书节,学校成功举办了“风雅颂”诗词大赛。大赛题库由学校大赛组委会编写,选题范围以不同学段的诗词内容为基础,设置的题型灵活多样,不仅有诗句补充、填作者朝代、猜谜语,还有看图片猜诗句、判断对错、飞花令、九宫格等。大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班级选拔赛;第二阶段:个人决赛;第三阶段:团体赛。其中团体赛是诗词大赛的最精彩环节,除了各班派出的参赛选手外,学校还邀请了家长代表、教育局的部分领导、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前来参加这场激烈的赛事。
(三)作品展示
学校每年会利用“六一”,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经典诗词”书画作品展。在活动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展示的内容并精心设计自己的作品,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学生的这一幅幅精彩的作品,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将读者带入了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中,而学生更是通过读、背、思、写、绘这些方式,调动手、口、心、脑多种感官全面参与,不仅理解了經典,也培养了思考和记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