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问题在项目学习中的策略研究
2019-09-10何黎梅
何黎梅
摘 要:驱动问题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具备可行性、挑战性、融合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基于美国学者Woei Hung项目学习问题设计的3C3R模型,提出了项目目标的制定,驱动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驱动问题的有效性的检验生成策略。生成合理的驱动问题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师需要调整知识结构、提升信息的组织与加工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关键词:项目学习;驱动问题;特性;价值;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06-04
一、驱动问题的价值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通过围绕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展开活动。项目与核心的学科内容及实践深度的融合,促使学生需要展开富有支持性的互动与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遵循证据并且吸收最佳实践方案,最后形成项目作品,并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的一种学与教的活动。项目学习活动的建构,要从问题的创设开始。合理的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对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驱动问题是项目学习开展的起点
项目学习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与控制、项目作品的制作和项目完成五个步骤。项目启动不仅是整个项目学习的起始部分,而且是开启项目学习其他步骤的关键点,其核心是要基于项目目标来确定驱动问题。好的驱动问题,是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克服困难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生的求知欲、价值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学生围绕驱动问题并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合作中进行自主建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要动手搜索大量资料,对有效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进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并且,项目学习的顺利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驱动问题,个体意识到自己能够胜任驱动任务,就能够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迎难而上。因此,生成合理的问题是决定整个学习成功的关键点,更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激励并维持学生解决问題的关键目标。
(二)驱动问题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的思维就要指向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进行条件分析、问题定义、资料搜集、提出并验证假设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还需要在项目进行中对自我评价和监控,确保自己的努力与所需解决问题的方向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学生之间还要不断地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学会表达、沟通与合作。
此外,项目学习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是要让学生跟自己、跟周围的人、跟更广阔的时空、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实践建立起关联,帮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历史长河,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员。驱动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世界,并把知识与能力迁移到实际的生存环境中,方可更好地联系生活,适应社会。
二、驱动问题的特性
驱动问题是一种专门性的学习问题,是一般问题在专门化学习中的变化形式。一般问题(Problem)是指个人直接运用已有的知识或者仅凭记忆提取信息即可,无需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人类需要饮用水吗?”这类问题凭借生活经验或者人类记忆就能做出回答,无需思维活动的参与。驱动问题指向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间接运用已有的或者建构新的知识来解决的情境。面对项目驱动问题,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反思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驱动问题与一般问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问题所具备的一切特点,驱动问题也具备,一般问题所遵循的规律,对驱动问题也同样适用。项目学习的特点又决定了驱动问题与一般问题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驱动问题的可行性
驱动问题的可行性,指在设计驱动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合理性。从所需时间的角度看,项目学习中的项目分为大项目和小项目,因而对应的驱动问题也有大问题和小问题之分。在设计驱动问题时要估算项目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考虑学生能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要考虑学生可用的资源。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从学校向日常环境迁移,帮助学生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景。项目学习中设计的问题不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真实受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引人入胜的情境,在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知识迁移应用;考虑学生收集可用资源的能力,尽可能使资源来源于生活又有益于生活;还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项目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真实、有意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二)驱动问题的融合性
巴罗斯(Barrows)指出,“在项目学习中的关键——将课程放在一起来整体把握。收集任何一个课程中给出的问题并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课程。”驱动问题要能够扎根于某个科目或者主题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的饮用水有多安全?”是地区水资源研究项目的驱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得到科学的依据,那么就要基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另外,融合性还体现在驱动问题隐含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联,使学习者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
(三)驱动问题的挑战性
项目学习中的“驱动问题”和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中的“问题”都具有驱动性,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但两者也存在不同,在解决项目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景,不断发展,可能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理论,结果具有开放性。而“基于问题式学习”是按照计划解决问题,得到既定的结果,问题解决具有终结性。由此可见,项目学习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挑战性,更强调学生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能够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成果的多样性、开放性,即意味着学生的可用路径、实施的方案、问题解决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同时,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驱动问题的一致性
驱动问题要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保持一致。项目学习仅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确保驱动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学到最必要的东西。驱动问题与所有学科的课程学习进程相适应;问题的内容不能超出大纲的范围,应该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驱动问题涉及的事例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规定的学习领域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驱动问题的生成策略
在驱动问题设计重要考虑其多样的特征,激起学习者的认知挑战,从而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美国学者Woei Hung提出了项目学习问题设计的3C3R模型,该模型提出了“问题”中包含的核心要素(3C)与进程要素(3R)。3C是指教学内容(Content)、问题情境(Context)和“问题”中包含的各变量间的关系(Connection)。问题的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学内容为实际教学目标提供了知识基础;问题情境注重生活化,在激发、维持学习动机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向现实生活情境中迁移;问题中包含的各变量中的关系将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各变量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3R”是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索进程(Researching)、推理进程(Reasoning)和反思进程(Reflecting)。研究进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有效内容,引导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过程;推理进程是学生将研究进程中提取的、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并与自身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进行深度思考;反思进程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3C3R模型指导下,生成有效的驱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设定项目学习的目标
设定学习目标是设计驱动问题的关键,它为指导其他过程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而学习目标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教学结构,使问题的范围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在设定项目学习目标时,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能力进行分析。
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教师需要将内容标识为概念、原则、过程和事实四个类别的其中之一。驱动问题通常涉及到多个概念,学习者必须基于这些原则在概念上相互连接,以便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原则”是指概念间关联的规则,学生需要用这些规则去解决项目学习的问题。此外,程序知识对于执行解决方案是必要的,例如,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基本数学运算的程序知识。这说明,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应用概念所需要的信息。此外,驱动问题具有挑战性,为了使问题解决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驱动问题,给学生带来认知挑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高级思维能力。
(二)创设驱动问题的情境
项目学习根植在约翰·杜威(John Dewey)“做中学”(hands-on),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强化体验学习。将问题情境框定在学生熟悉的或生活中能遇到的一般情境中,是生成一个合理的驱动问题必须考虑的条件。例如,“全球温室效应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出发点不错,既涉及了地球科学,也结合了社会热点问题,但是问题设计缺少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的情境。而“有没有必要担心全球温室效应对我们这个城镇的影响?”这个驱动问题就能与家乡、生活、生命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聚焦到对本地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考察。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情与教情,了解学生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未知内容,分析学生解决当前任务的潜在可能性,预设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困难等。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挖掘情境创设的灵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进入问题情境。
(三)检验驱动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的驅动问题还需对模型各部分要素及内在联系进行检验。驱动问题的有效性检验包括静态检验和动态检验两部分。静态检验内容包括:问题是否恰当地提供了学习目标;解决问题涉及的关键知识是否与预期的内容知识相匹配;问题中的语境信息是否足以将学习置于真实语境中;问题的层级设计是否合理。动态检验的内容主要有三个进程要素。探究(Researching)是问题生成驱动问题的第一个过程要素,需检验该要素是否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当学生遇到结构不良型问题时,是否容易偏离预定的目标。推理(Reasoning)是走向问题成果解决的关键,需检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推理来调动学习经验,是否能够通过推理来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变量关系和结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推理来生成假设,进而决定保留或去除解决方案。反思(Reflecting)也是生成驱动问题不可缺少的步骤,在“问题”中加入反思可帮助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积极的反馈。
生成驱动问题是一个动静结合、由粗到细的过程,也是使问题不断得到规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去判断当前驱动问题中的六个要素是否相互支持,是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满足项目学习中驱动问题应有的特性,通过判断的结果再对问题进行修剪或者补充。
四、教师在驱动问题生成中面对的挑战
第一,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项目学习是为了发展学生21世纪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有好的驱动问题必然要求有好的问题内容。因此,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设计驱动问题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跨学科学习更多的知识,具备知识的广度、深度、新度。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驱动问题就得不到规范,很可能会以自己解决问题的偏好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二,对教师信息和知识的组织与加工能力的挑战。问题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教师要对已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如,教师需要分析思考哪些问题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哪些概念、原则、过程和事实是学生有能力运用的,思考学生需要发展哪些关键技能,最终的驱动问题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等问题。第三,对教师组织、沟通能力的挑战。一个好的驱动问题涉及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生成一个好的驱动问题要求教师学会沟通与合作,包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沟通与合作。与家长、社区人员其他教师分享设计理念、想法等其他问题,积极探讨有效驱动问题的架构。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郑 红.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537.
[2]郭 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研究[J].2018,(01):25~31.
[3]汪凤炎,燕良轼,郑 红.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423.
[4]约翰.D.布兰斯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5]Barrows, H.S.(1996).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68,3~12.
[6]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8.
[7]余峰彬,程南生.建构主义指导PBL问题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07,(6).
[8]Woei Hung. The 9-step problem design proces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the 3C3R model[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