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微专题复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19-09-10江子磐
江子磐
【摘 要】微专题复习是对传统大通史专题复习弊端的一种矫正和补充。微专题的教学主题或瞄准学生第一轮复习的“病灶”,或聚焦某些主干知识和重点问题,或结合时政热点,展开“多视角、大视野、深探究”的教学活动,真正提高高三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经济全球化”微专题复习为例,教师通过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弥补知识结构的缺失;中外关联、深度挖掘,探究问题的本质;价值引领、观照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三个阶段的教学组织和课堂实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考复习;微专题;模式建构;教学实践
第二轮复习是高三复习备考的关键阶段,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增强应对高考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是每一位高三历史教师必须面临的课题。
大通史专题复习是第二轮复习的主要模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进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但大通史专题复习也存在较明显的缺陷:一是大而空,过于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缺少对细节的深入思考,因而难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重点概念的深度学习;二是专题的选择往往没有基于第一轮复习遗留下的问题,故针对性较差;三是与第一轮复习有较大的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此,大通史专题复习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复习了,却感觉什么都没有复习到”。
在“微时代”,笔者尝试用微专题解决大通史专题复习模式的困惑。笔者从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出发,对第二轮专题复习策略做了适度的调整:在精选若干传统专题的基础上,从“小切口、多视角、大视野、深探究”角度,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微专题,从而实现知识梳理、体系建构、揭示规律并生成历史智慧的目的,真正解决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实问题”。
所谓微专题复习,是指在第一轮复习完成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和高考命题的趋势出发,聚焦某些主干知识或重点问题,围绕“重点、疑点、热点”设置若干个小专题;展开“多视角、大视野、深探究”的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复习教学模式,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2个课时。
微专题复习的内涵特征,决定了它与大通史专题复习是兼容的、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微专题复习以大通史专题复习完成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为前提。如果缺乏这个前提,微专题复习就会走向分散、凌乱、支离破碎和空心化。另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微专题复习旨在突出重点、强基固本、把握本质,是对大通史专题复习的深化和再开发。二者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进行概括。
明确的教学主题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文本的合理再造[1]。微专题的主题确定是否合理和恰当,直接关系到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微专题作为第二轮复习备考的主要模式,主题的确定必须立足于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学生第一轮复习后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同时必须考虑专题内容的核心思想、内涵特征、独特价值与高考着重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度。那么,教师怎样确定微专题的主题呢?笔者认为,微专题的主题确定主要依据三个原则。
(一)瞄准“病灶”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通过分析历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一些高频考点既是学科重点和主干知识,同时又是平时教学的难点和练习的重点。这种“课堂常讲,练習常做,考试却常错”的问题,已经成为高三高效复习的瓶颈。教师可以“以误为鉴”,瞄准第一轮复习遗留下来的“病灶”精设微专题,对相关知识和重要概念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甚至可以设置题型专题或者易错题型专题;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填补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努力弥补第一轮复习在知识和能力架构上的缺失,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关注高频考点
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指挥棒,研究高考试题是实现高效备考的应有之义。高三教师应对近五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进行认真归类和分析,排查高频考点、品味命题立意、分析命题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微专题的主题。这一类型的微专题复习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立意,关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呈现和实现方式,努力实现备考复习与高考评价的无缝对接。
(三)关注时政热点
以历史问题映照和反思现实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思路。历史复习备考必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及其考查的呈现方式。高三教师应该认真遴选那些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热点问题形成微专题,以热点问题作为新材料的社会背景,围绕“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意识。这样的微专题可生成一种不同于教材视角和内容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实现与既有历史知识的有机链接,而且还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情境下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拓展。
微专题的选取和设置,要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实施集体攻关,形成微专题开发共同体,并做好前后届之间的传承和积累,不断提升微专题选题和内容的质量,使微专题教学校本化、体系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具体落实,微专题复习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预设,而在于教与学双方能否实现最直接、最紧密的链接。笔者以“经济全球化”微专题复习为例,对微专题复习的三个教学阶段做一些探讨。
(一)确定复习教学目标
预设契合高考、富含学科价值、层次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微专题复习教学活动的起点。微专题复习作为第二轮复习的主要模式,应该以“发展性”为教学目标,即以关注过程和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为价值取向。依据微专题复习的内涵特征和第二轮复习的目标任务,笔者对“经济全球化”微专题制订了如下复习目标:梳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认识全球化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历史趋势;分析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各个时期的角色;正确认识“逆全球化”思潮的实质以及中国在“新全球化”模式中的责任和担当。
(二)微专题的课堂实施
微专题复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演绎。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并能有效阐释和佐证主题立意;教学方式要基于预设但又不囿于预设,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思辨生成。总之,要以“发展性”目标为归旨组织教学,以深度学习和深度探究建构课堂。
1.梳理知识脉络,明晰阶段特征
第二轮微专题的知识梳理,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和构架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在知识层面上,要注意弥补知识结构的缺失;在能力层次上,要着重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在“经济全球化”微专题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两个问题情境。
问题1:归纳和整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并制作时间轴示意图。
问题2:依据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见图2),概括和叙述经济全球化所呈现的发展趋势。
问题1是第一轮复习已经完成的知识梳理,在微专题复习阶段教师不用过多强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归纳其发展历程(见表1),并根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弥补知识结构的缺失。
問题2则是在知识梳理层面上的提升。大多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复习,也仅止步于知识梳理,如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这只是浅层次的复习。问题2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整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建构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强调“素养立意”的当下,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应该打破传统的“背景—目的—过程—结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实践以“史料呈现—问题情境—合作探究—规律认识”为基本流程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流程中,因为时间轴的六个编年与六个事件并非完全对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归纳。笔者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引领:一是注意时间轴所反映的历史时序,把六个事件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进行考查;二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使学生能在史料的阐释和佐证下,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概括并叙述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呈现出“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趋势。
2.深度整合挖掘,创新课程资源
基于各轮次复习在目标任务、教学深度的差异,一般而言,强基固本、引领学生梳理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是第一轮单元过关或第二轮大通史专题复习的重要任务;而建立在完成知识梳理和体系建构基础之上的第二轮微专题复习,主要任务应放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上。因此,微专题复习重在以深度学习为主旨,对微专题的主题进行中外关联和深化挖掘,以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抵达问题的本质。为此,笔者设计了新的问题情境。
问题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政策。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趋势,发端于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但纵览相关的专业论述或课堂实践,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时间范畴上一般仅限于当代部分,在关系角度亦仅限于从“主动融入、积极推动”到当下引领“新全球化”和谋求新规则制订。笔者认为,这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失。因此,笔者设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政策”问题情境,意在引领学生打破思维框架,打通知识边际,把中国史的相关知识纳入全球化的视域进行深度整合、重组和挖掘,形成以“全球化”为中心的新课程资源。在课堂组织和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轮复习的知识储备,回顾和梳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政策和扮演的角色;其次以“多视角”引导学生进行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深探究;最后通过关联对比,使学生在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凝练、抽象、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理性认识(见表1)。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体现了鉴古知今的历史学科价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3.探求问题本质,观照现实
反思历史、观照现实是历史教学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纵观近五年的历史高考试题,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已经从简单梳理、机械联系向探求问题实质和内涵联系方向发展。因此,微专题复习必须强调价值的观照和引领,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双向沟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熏陶和理性启示。这样才能建构起富有张力、充满人文关怀、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堂。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情境。
问题4: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唱起了红白脸。请对此做出解读并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笔者要求学生对问题4进行解读,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得出自己的思考:无论是唱红脸还是唱白脸,一些西方国家的本质意图“或是为了要中国承担不适当的国际责任,或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威胁论’造舆论”[2]。因此,我们应该对自身的经济实力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承担超出自身实际能力的“责任”,也要对中国“经济威胁论”给予适当反击。
问题5:经济全球化到底“路在何方?”
问题5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上。
因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认识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传统经济全球化是损人利己的、排他的全球化,会导致贸易失衡、矛盾丛生,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模式。笔者再引用中国博鳌亚洲论坛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史料,引领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概括并论证观点,在史料研习和史料实证中建构历史解释——“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进而赋予经济全球化新内涵,塑造了经济全球化新范式。
如前述所言,基于两种复习模式的目标任务和侧重不同,微专题复习模式与大通史专题复习模式是兼容的、互补的关系,微专题复习是针对传统大通史专题复习弊端的一种矫正和补充,两者均不可相互否定和取代。当然,微专题复习以其深度学习和“发展性”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加强教育阅读和史学阅读,及时汲取史学新成果,以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胜任力,才能打造出涵养学科素养、润泽学生生命的微专题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提升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11):23-28.
[2]尹承德.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实力[J].财经界,2007(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