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09-10张玉柱

天津教育·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思维能力

张玉柱

【摘  要】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重要,要在探究活动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的,只有让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探究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有: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有序思考,引导学生在得出结论慎重思考。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过:“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在关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获得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没有思维参与其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无意义的;没有思维参与其中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是浅薄的。

近年来,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也正努力践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的理念,之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应该说,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只是在尽兴地活动,没有融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探究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对科学结论的茫然。相信我们有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經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科学课学习前的观点和想法还是没有改变多少。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物体的沉与浮》学习之前,很多孩子都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想:轮船很重,但它能浮起来。因此“物体轻就浮,物体重就沉”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猜想、探究、讨论,终于得出结论。然而在实验结束后几天,当你让孩子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下沉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仍然是“因为它重。”即使你再次组织讨论,再过几天,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回答没有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其实一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孩子在科学课上并没有思维参与活动,他们只是急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并不是对探究问题进行思维的参与和思维的碰撞。

探究活动强调动手做,更强调动脑想。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有了对探究活动的想法之后再去做,这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贯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的理念时,更应该强化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深入思考

为切实让学生参与探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要将学习探究内容创设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来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还是各个探究阶段的起点。在探究问题的引领下,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源于学生对探究活动中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现象产生疑问。

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既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问题。为此,我们教师也要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结合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提出问题。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通过持续地训练,相信学生会逐步学会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有序思考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想,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学生们在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各种假设后,最急着要做的是亲自动手去验证假设。然而科学课的动手探究需要我们精心计划、思考该如何组织。在动手做之前,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做、怎么做、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使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思维,并且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一个适合探究,恰当可行的计划、方案,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无序操作,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浪费宝贵的时间。若没有实验操作提示,学生盲目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成了形式,达不到真正探究的目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来构建探究实验的内容和难度。

如在执教三年级《纸》这一课时,教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要求学生用工具来观察并探究这两种纸的特点。于是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有的学生用钉子戳,发现餐巾纸容易破,而挂历纸不容易破;有的用滴管分别把红墨水滴在这两种纸上;有的则直接把这两种纸往红墨水中一扔……不一会儿,各个小组的桌上已经一片狼藉:到处都有红墨水的“影子”,两种纸湿漉漉地烂成一团被扔在旁边,玩钉子的玩钉子,玩滴管的玩滴管,甚至有同学用滴管吸了点红墨水后颠来倒去地看,根本不再动脑筋想其他的研究方法。在汇报时也只有一些浅显的发现,连起码的探究方法都没有学会。这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玩”,没有准备地去“玩”和没有思考地去“玩”所造成的。

小学科学课堂中,需要学生观察操作设计的内容较多,学生观察、操作越仔细,就越容易发现并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探究实验是学生进行自我实践、验证和反思的活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下来探究结果,还从中获得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

三、引导学生在得出结论慎重思考

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我们的猜想,但是,很多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脑子里只能反映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并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结果以及当初提出的研究问题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结论可能会和学生所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有关,他们很难用科学学科专业术语来对刚刚自己实验中的科学现象、结果进行总结。所以,当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后,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理清各种思路,能够更清晰地把探究结果用科学语言总结出来。 关注科学课中思维活动的参与,让学生绽放光彩。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探究习惯,而探究习惯不是在一次两次的实验探究中可以实现的,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也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有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开始从事商业,他的思维就会按照商业模式走,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商业思维习惯都在潜意识地影响着这个人。一个家庭里会出现几代相同的职业,贫富差距的加大同样也是因为“习惯”。这就是思维习惯。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首先,要尊重事实。科学知识是严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学会质疑。科学学习时学会质疑很重要,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总之,我们的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注重问题引领、有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严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教师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知识情况,将探究活动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合起来,多开展开放性、循序渐进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美)R.J. 斯腾伯格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余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紧扣读写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