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卡的文化生态和活态传承研究

2019-09-10于帆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文化生态唐卡

摘  要:唐卡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宗教艺术特征。对唐卡艺术的文化生态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的“传”即精神内核的保护和传递,“承”即物质载体的承接与创新。针对唐卡艺术的困境,提出活态传承的对策,将唐卡行业分为了原生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分别进行讨论,对唐卡发展的大环境保护提出意见。

关键词:唐卡;文化生态;活态传承

唐卡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粹。唐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一定的文化生态相关联。从唐卡产业链的源头即唐卡画师的创作,到唐卡作为作品或商品收藏或者出售的过程既受到宗教艺术规制的影响,又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唐卡在当代语境中的活态传承任重道远。

一、唐卡的文化生态构成

唐卡艺术具有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与个性。其共性表现在,唐卡艺术遵循艺术生产的普遍规律,即生产者—作品—受众的过程。作为艺术作品的唐卡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特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活态性。其个性表现在,唐卡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构成体系,即宗教—艺术—人的文化生态构成。如同人类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正常的生存,维护和发展唐卡传承所必要的文化生态环境才是保证唐卡生存的基础。

(一)唐卡画师——唐卡艺术的生产者

唐卡画师作为唐卡作品的生产者,在唐卡的文化生态中,起到了将无形的思想内容和宗教精神有形地表现在具体载体上的作用,是唐卡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唐卡画师必须熟练掌握造像度量的方法,这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练习。唐卡中所描绘的宗教形象是宗教观念的外化,象征着神灵的力量,其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内容是宗教中固有的,并不需要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的艺术创造。如今的唐卡画师大多具有多重身份,并遵循多重行动逻辑。在唐卡传承的过程中,艺术、宗教和市场的多重因素在影响着唐卡的发展走向,不同身份的唐卡画师以不同的传承目标为主导,其对于唐卡的不同理解影响着唐卡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路径。

(二)唐卡的观者与消费者--唐卡艺术的受众

唐卡是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这类产品的精神内容成为主宰产品性质的重要因素。文化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中精神的不同理解也影响着文化产品的文化生态。杜珠格西·丹增彭措在《彩绘工序明鉴》中论述了绘制唐卡的宗教礼仪、绘塑及施主的必备条件:共同珍视的教导、发菩提心的仪轨、加持的仪轨、祈请与誓愿、涂色的仪轨、绘塑工艺过失、唐卡绘制完成后的开光仪礼及相关要求等。唐卡交易中,画师与唐卡拥有者之间的关系是施主与受施者的关系,而非商业买卖关系。在唐卡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中以相对固定的价格售卖的时候,唐卡中的世俗供养关系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从宗教的角度看,画师与受施者结成施供关系,是唐卡交易中约定俗成的礼仪体系;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画师与唐卡购买者构成一种艺术赞助体系,这种艺术赞助让唐卡的观者身份转变為唐卡私人赞助者。

由此可见,不同身份的观者会对唐卡产生不同的文化认同。由于唐卡观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唐卡的保护和开发也衍生出不同的道路。

(三)唐卡艺术传承的体系

1.以寺院为单位的传承

工巧明是藏传佛教的学术分类的一种,指工艺学。工巧明中的身工巧即指佛教造像,包括雕塑和绘画。工巧明的学习本身就是宗教修行的一部分。在寺院中,一般会有一些高僧在进行唐卡的绘制和教学工作,一些寺院中的高僧大德本身就是精通工巧明的大师,这些大师会在寺院内部招收学僧,进行唐卡绘制教学,也会在社会上招收唐卡绘制的爱好者进行唐卡传承人的培训。这种传承方式以寺院为依托,使唐卡制造的文化场景更加纯净,凸显了唐卡的宗教神圣性。

2.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我国大部分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以家族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保证了技艺传承的纯粹性和存续性,但因其发展的局限性和公众参与和认知的缺失,很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生态性。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传承制与师徒传承制相结合,一些家族面向社会招收学徒,拓宽了唐卡画师培养的路径。

3.以唐卡学校为单位的传承

西藏地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唐卡专业,由于唐卡作为宗教艺术和对技法要求的特殊性,以理论学习为主、四年制的唐卡绘画专业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唐卡画师,而研究生更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唐卡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与传统的师徒机制接轨。民间唐卡学校承担起了培养唐卡画师的重任,这些学校的创办者一般都是各主要画派的大师或由官方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唐卡学校将传统绘画传授流程与现代毕业制度相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唐卡活态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唐卡在不同社会文化场景中,其意义会发生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遵循的不同的逻辑进行生产与消费活动。唐卡的生产者是从艺术市场的逻辑出发还是宗教仪轨的逻辑出发,对于唐卡的活态传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唐卡的观者和受众由于身份的不同,对唐卡的意义解码也不尽相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时代,唐卡的原始宗教性和艺术特色受到当代文化的冲击,唐卡中藏文化的话语权逐渐减弱,对唐卡的文化生态和活态传承造成影响。

(一)宗教意义的式微困境

传统意义上,供奉用的唐卡必须经过开光,唐卡使用价值的发挥需要在唐卡生产时添加一定的宗教意义。这层宗教含义在唐卡商品化了之后,成为了或有或无的。当宗教艺术商品化后,宗教的内涵就渐渐淡薄了,唐卡也就从神圣之物变为了世人的审美的对象,其中的宗教特征式微或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唐卡的艺术性和经济价值。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来说,唐卡是神灵的代表,是藏民族文化精神沉淀,唐卡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宗教精神的编码在市场中难以被非宗教信徒正确理解。因此,在唐卡的活态传承中,当唐卡走向了大众视野,唐卡的宗教性式微成为了唐卡文化生态保护的障碍。

(二)唐卡画师的培养困境

唐卡画师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现代教学培养和传统的师徒传授的培养。藏区的高校开设西藏绘画专业,着重现代性绘画技法和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专业性的唐卡人才所需的环境和条件与高等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体系并不相配。因此,现代学院制的唐卡技法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唐卡画师的培养周期长,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绘画技法和宗教经文等,开眉眼等点睛之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领悟。唐卡近年来的商业化导致了一些画师只注重经济回报而疏于钻研唐卡的艺术性,唐卡的画师培养陷入了过度商业化的困境。

(三)唐卡创新传承的困境

唐卡作为既具宗教性质又有艺术欣赏性的作品,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境。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唐卡的艺术审美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遭受文化误读,其叙事性的绘画语言使唐卡艺术文本的解读更加困难。编码形式随着语意环境的转换,受众的解码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唐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其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合外来的文化。在当今时代,守护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矛盾成为了唐卡画师在传承过程种遇到的主要矛盾。造像度量经的宗教规制和藏族传统的绘画技法对唐卡的创新阻力较大,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有些画师认为在保证唐卡传承的原真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国画、西方绘画和藏族传统绘画的融合与创新,佛教造像度量与西方的客观写实主义的选择性融合,将会为唐卡带来新的艺术发展方向。从宗教造像的角度出发,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融合与借鉴,可以吸纳汉传佛教地区的受众群体,增强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宗教艺术的发展。

三、唐卡的活态传承策略

(一)唐卡原生性产品的传承

唐卡的原生性产品保护主要指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产形态与表现方式。这种保护形式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保证唐卡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护唐卡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实行生产性的产业化保护。

从唐卡产业的文化生产形态来看,唐卡产业已经产生了空间集聚效应,区域产业市场初步形成。青海同仁县的热贡唐卡生产区域集群和拉萨的八廓街商业唐卡消费集聚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西藏的唐卡艺人群体在拉萨的集聚,也说明了唐卡产业已经处于一个高度集中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家对于唐卡传承人的重视成为对唐卡画师的激励条件。从唐卡的表现形式来看,唐卡艺术中蕴含着藏族宗教的生命哲学与独特的审美表达,对这种文化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成为唐卡受众与唐卡建立关系的纽带。因此,在艺术的表现和宗教精神的外化时,建立起唐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良性关联,才能形成“生产—产品—消费”的生态循环。

唐卡从宗教艺术作品或作为单纯的民族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转变为一种艺术商品,对于部分唐卡的购买者来说,其价格建立在对其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判断上,而非唐卡画师在其作品中灌输的宗教价值。在原生性唐卡的生产过程中,宗教的规制是不能改变的;在原生性唐卡作品的转让过程中,宗教的仪轨是不能丢弃的。

(二)唐卡衍生性产品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既表现为一种艺术的形态,又具有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社会属性。这种文化形态必须辅以一定的创新载体并被受众所了解接受才能做到活态传承。唐卡的创意活化过程被视为将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转化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

唐卡的卷轴画形式来源于吐蕃旗幡画,目的是便于藏族的游牧民族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对神灵的朝拜和敬仰,后这种形式普遍用于佛教的宗教仪式中。如今,购买和欣赏唐卡的受众不只是藏传佛教的信教徒,他们购买唐卡的目的也不只是敬仰神灵,而是单纯地出于审美和情感的需求。因此,在对唐卡的衍生产品进行创意开发时,要保留唐卡中的宗教色彩和藏族传统绘画技法,在唐卡的形制上加以创新,添加藏族风格元素,这能唤起观者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能够开拓唐卡产业的传播渠道,例如短视频+非遗、电商+非遗、纪录片等,开发西藏艺术和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到西藏艺术独具特色的魅力和鲜明独特的宗教形象,让受众多渠道地接受到唐卡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信息,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影响力,增强其传承的活态性。

(三)唐卡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1.唐卡市场的规范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唐卡价格虚高扰乱了唐卡作品的市场秩序。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出台了《西藏唐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并先后制定了西藏地方标准《唐卡分类》《传统手绘唐卡》和《传统手工织物唐卡》,逐步建立起唐卡制作的标准规范体系,以保证唐卡在产业化和传播过程中不再受到原质性的破坏。这些政策既从生产源头上保证了唐卡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范,又减弱了宗教文化传播时的在地化效应对唐卡本身的负面影响。

唐卡的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唐卡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者零散,没有专业的制作团队和专门的政策支持,生产者凭借自己对唐卡文创产品的理解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既浪费了文化创意IP打造的凝聚力,也不利于唐卡文创市场的发展。应利用政策约束、技术更新和唐卡IP的打造,使优质唐卡文创产品与市场中的劣质唐卡文创产品形成对比,将不符合规制的唐卡文创产品逐出市场。

2.政府政策的驱动力

西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唐卡产业的发展规划了产业发展路径和方向。文博会展销是唐卡营销的主要途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通过重点打造“文创西藏”这一区域特色品牌,将唐卡等西藏特色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竞争力。

文旅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生产性保护到生活性保护转变的机遇。西藏地区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产业产值不断增长。2018年西藏自治区的旅游人数达到了3368.72万人,旅游收入达到了490.14亿元,是我国旅游的新热点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地之一。随着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和西部地区经济情况的好转,西藏特色文化产品将会成为文旅融合的一大推进点,这意味着文化旅游和文创行业在西藏将会迎来发展的利好时期。

四、结语

唐卡作为兼具宗教性、艺术性、民族性、历史性和商业性的艺术作品,在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多种行动逻辑交错,使其难以形成单一的传承模式。唐卡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遵循文化生产的艺术逻辑和宗教逻辑,唐卡在作为文化商品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文化消费的创意逻辑和商业逻辑。保证唐卡作为文化产品发展的文化生态,多线索地传承和传播唐卡文化,才能使得唐卡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劉冬梅,当增扎西.西藏唐卡的传承与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李健.西藏的唐卡艺人——职业行为变迁与多元平衡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万德加.唐卡色彩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4]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意娜.直观造化之相——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谢继胜.唐卡起源考[J].中国藏学,1996(4):101-120+161-2.

[7]侯世婷.台湾“唐卡”在地化现象的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2008.

[8]张斌宁.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J].青海民族研究,2005(3):74-77.

作者简介:于帆,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文化生态唐卡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