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苏省非遗项目“丰县吹糖人”的文化品牌打造

2019-09-10马茜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吹糖人”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如今濒临无人继承的危境。针对“丰县吹糖人”及其传承人的生存现状,深入分析问题瓶颈,而提出“打造鲜明文化特性,将之培育成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品牌”的对策建议,拓展传承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勃发的大背景下,将之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吹糖人;文化品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苏北民间美术及其传承人的调查研究”(17YSB006)研究成果。

汉高祖刘邦及天师张道陵的家乡——徐州丰县,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和“天师故里”的美誉。丰县人民崇文尚武,勤劳俭朴,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2009年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项目——丰县吹糖人,就是其中一种。吹糖人技艺自清代由西北传入,曾经深受世人喜爱。岁月更迭,而今糖人的身影似乎只在儿时遥远的记忆里以及报纸和网络上偶尔看到的“非遗”活动的报道中。

一、重视“丰县吹糖人”技艺的艺术风格,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地域性品牌

传说古代有位老艺人,一生精通各种糖艺,年老以后分别将三样手艺传授给膝下三子,老大糖人贡,老二扛红伞(糖葫芦),老三捧虚(吹糖人),以此谋生。传说虽然无从查考,但至今丰县糖人贡、糖葫芦和吹糖人艺人仍互相认为一家,统称为“喝糖水的”[1]。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丰县糖人贡”已引起相关人士和相关部门的深层次研究,只是该项目的传承受限于传统的丧葬祭祀活动,适宜于特殊传承和保护。而广受大众喜欢的吹糖人技艺,则是具有代表性、蕴含着广大民众美好童年记忆的民间活态文化形式。

(一)充分展示“丰县吹糖人”的艺术特征,最大限度地获得文化认同

“丰县吹糖人”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选取麦芽或者大米、大麦,混合、发酵、过滤、熬制,熬去水分,加入实用色素,冷却成糖稀块,吹制之前将糖稀块用温火熔解,口吹手捏,辅以模印,即可吹制出各种人物、动物及少年儿童喜爱的玩具,好看、好玩,还能食用。除去每年的六至九月几个气温高、湿度大的月份不能制作外,其他季节皆宜。艺人平时走乡串村,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动的场所,则摆摊制售[2]。

技艺传承人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度概括地塑造出人或动植物的立体形象,与中国写意画法一样追求“韵味”。因而多数动植物造型夸张随意,但胜在个个惟妙惟肖、活泼淳朴,且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意境[3]。艺人将吹与塑相结合,再加上一些能使作品局部动起来的小创意、小机关,塑造出集形、色、动于一体,造型生动传神、色彩丰富和谐、质朴又鲜活的作品。在民间神话中,鸟兽鱼虫等都是可以成精的,它们成精后就变成了人。艺人们吹出的物件都是成了精的,所以也就成了“人”,被称为“吹糖人”了。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吹糖人艺术形式愈加繁复,作品题材丰富,既有经典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又有寓意美好的吉祥文化元素,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县长期参与吹糖人技艺的艺人主要有侯敬爱、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人。代表性传承人侯敬爱20岁独立谋生,长期在外流动制售,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吹制的糖人作品题材多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中的人、事、物为主,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4]。侯敬爱是第四代传承人,目前已将技艺传至第五代侯伟。侯敬爱16岁师从父亲,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技艺创新——加入了食用色素,使得吹糖人的色彩更加丰富。[4]侯敬爱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艺术节作品展示活动:2002年2月参加第十四届澳门艺术节;同年12月,作品获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纪念奖;2003年4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爱我中华大家行”组委会举办的民间技艺表演活动;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侯敬爱吹糖人表演,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2011年10月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一个糖人加工也就是一分钟时间”。侯敬爱说:“这次要给烟台人们露一手,希望糖人文化能流传下去。”[5]2013年,侯敬爱赴埃及开罗参加“欢乐春节”大庙会活动,荣获优秀展示奖;2014年开始参加历届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2018年7月的首届淮海书展现场(如图1),苏北五市“非遗”联展助力书展,侯敬爱老人手中的糖稀如被施了魔法,变幻成形态各异的造型,赢得满堂喝彩。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祈求温饱、长寿、兴旺发达。追求吉祥、美好、快乐,是丰县吹糖人最大的内涵。丰县吹糖人技艺,以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的形象,鲜艳明快的色彩,相当迅速的造型,一气呵成的技巧,从形式到内容都获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赏和民众的普遍认同。

(二)深入研究“丰县吹糖人”的艺术题材,倾力打造鲜明文化特性

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技艺传承人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将现实的苦难在乡土艺术中化解为朴素的审美情感,积极、努力地追求直观的诗意表现,传达出质朴、简约的审美理想。吹糖人的表现领域广阔:有广为流传的历史人物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有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和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有梦幻世界的大胆想象和现实世界的逼真再现。这些题材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富有情趣,塑造了劳动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加之与其他形象间的组合,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吹糖人的题材与技艺密切相关。以口吹手捏技艺为主的作品主要有《老鼠偷馓子》《大公鸡》《黄鼠狼拉鸡》《马上封猴》《老鼠偷油喝》《长虫(蛇)戏蛙》《十二生肖》等,群众喜闻乐见,也最能反映吹糖人技艺;模印造型有人物造型(神话及现代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吹捏与模印相结合的有《狮子滚绣球》,狮子用模具印制,球为吹制。糖人作品的乐观、诙谐、热情与美好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如图2)。这些题材,在中国传统的图案里都很常见,若能跟上时代,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一定会重新获得民众的青睐,成为乡土美学重要的表现形式。题材的突破,需要艺人增强艺术修养,丰富模印造型品种,立足于传统人物形象,增添现代人物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娱乐人物、少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动物等造型,体现淳朴、粗犷、豁达的地域文化气质和特色,展示熱情、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县著名的历史人物有:生于丰县长于沛县的汉高祖刘邦;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祖天师”和道教教主的张道陵;有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有清代状元李蟠……若将这些著名人物及故事传说纳入吹糖人表现的题材,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新作品,对彰显本地文化内涵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丰县吹糖人”文化内涵的挖掘,

创作富有两汉文化语意特征的新作品

徐州的“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民间艺人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将汉代装饰艺术手法如汉画像石中的夸张、简约的人物造型等运用到丰县吹糖人创作之中,赋予其淳朴、纯真的情感特质,塑造充满神采和意趣的形象,会给吹糖人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健全教学传承体系,培养“非遗”传承人

在过去,民间艺人仅把“非遗”技艺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传承。同时还存在着传内不传外、一脉嫡系单承的传承形式。丰县侯氏吹糖人技艺即为世代单传。建国以后,民间艺人不再被人们视为“不入流”,侯敬爱先后到徐州、南京等地的中小学、大学为师生授课,传扬吹糖人技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糖人因为不宜久存,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收入不稳定,工艺流程又相对繁琐,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这“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老工艺。仅靠培训班短期教学,学习者无法沉下心来细细研究,学到的只能是皮毛。

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始加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有的高校在学校内创设“非遗”公益展馆,推广“非遗”项目。“非遗进校园”,既可以打造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发挥高校传承文化的功能,对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有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能进一步构建系统的“非遗”教育体系,培养专职传承人,将技艺培训和学位教育相结合,形成“非遗”技艺传承人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让大学生们系统学习“非遗”技艺,切实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又能将理论知识与当地文化资源进行结合,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建设,大大提升“非遗”保护的理论层次。此外,高校牵头“非遗”传承人联动大学课堂与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定期开展“非遗”教学展演活动,面向社会中小学生开展公益“非遗”文化教学等活动,都将对保护和传承吹糖人技艺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汲取现代审美理念,提升文化含金量

“丰县吹糖人”工艺奇特,作品造型生动逼真,形神兼备,表现技法粗犷、奔放,色彩鲜艳悦目。用现代美学观念来评价丰县吹糖人之美,有淳朴、和谐、大气、夸张、明快等特点。观察“丰县吹糖人”的典型代表作品,其造型或热烈夸张,或精美小巧,例如侯敬爱作品《老鼠偷馓子》(如图3),除了刻画出老鼠和馓子的基本外形,施以鲜艳的富有想象力的色彩之外,还对物象高低、远近和形态等多方面下足了功夫,逼真、生動、极富美感。作品注重矛盾中的统一,又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动感的瞬间的定格中求得和谐的表现,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辩证之美。

在技法上,“丰县吹糖人”提倡“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在审美上追求“应物象形”“栩栩如生”。这种手工艺,既是技术又是美术,是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功能性与美感享受并存。

“丰县吹糖人”正是由艺人的想象力所创造、将事物通过联想重新呈现,以美的感性形象与观者达成共鸣。地方“非遗”保护中心如能组织传承人有针对性地研修设计专业的基础图案课程,使之了解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并对传统汉画像石、汉代陶俑进行调研、摹绘和创作,认识与总结民间装饰风格,在实践环节做到去全国各地“非遗”保护较好、吹糖人技艺比较活跃的地区与艺人互动,将会不断提高作品艺术含金量,一点点拉近该技艺与社会的距离。

三、重视“丰县吹糖人”技艺的市场营销,

开拓传承与开发并重的非遗文化品牌

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设有专门机构从事文化营销工作,着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资源融入到产品中去。“非遗”传承人必须从“单打独斗”向追求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靠拢。

(一)广泛参与国内外民间艺术博览会及省、市大型民间艺术节展示活动

从丰县吹糖人的工艺、题材、制售场景和艺术价值来看,比较适合进行品牌推广。侯敬爱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艺术节,现场制售表演,很受观众欢迎。参加活动需要启动资金和相关费用,这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艺人来说,是最现实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强了专项保护,对生活困难的艺人给予生活补助,并收藏和修复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吹糖人模具,同时在恰当的时机组织艺人参与对外交流。自2012年春节始,徐州民俗博物馆每年都举办年俗文化节,组织剪纸、香包、编织、吹糖人、面塑等民间工艺传承人现场展示手艺绝活。“丰县吹糖人”的现场表演,总是围观者众多,叫好声一片,深受群众的喜爱(如图4)。

打造文化品牌,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比如,与丰县的其他民俗活动相结合,定期举办吹糖人大赛,开设各种奖项,并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这不仅能使艺人为他们的手艺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还能让广大民众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借助各种媒体形式大力推广宣传“丰县吹糖人”的艺术与人文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对象应该面向大众。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众认知度和认同度不够。由此,应使尽可能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长期以来,以民间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被提升到特色文化的高度。徐州民俗博物馆一年一度的民俗表演,经媒体不断宣传后,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市民带着孩子前往民俗馆游玩的现象增多了。这对于“丰县吹糖人”的艺术与人文价值的宣传,是个很好的推动。

在推广“丰县吹糖人”的宣传手法中,除了传统的报纸推介、电视介绍,还可以尝试新媒体的推广。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丰县吹糖人”的作品及活动近况;创建“丰县吹糖人”多媒体展示馆,在原有展示形式的基础上,增添吹糖人虚拟仿真实验设备,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去尝试、体验吹糖人技艺;制定政策鼓励和倡导吹糖人艺人参加市民的婚俗活动,让节假日才露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态化;联合作家协会、文艺家协会、影视工作者,创作表现吹糖人艺人的影视文学作品;有奖征集吹糖人活动标识、招贴和户外广告设计,从平面到立体,全方位扩大丰县吹糖人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

(三)依托丰县汉皇祖陵文化项目实现“丰县吹糖人”文化品牌的最佳效能

汉高祖刘邦是丰县的骄傲和自豪,大汉王朝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江苏谋划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战略目标的时代大背景下,丰县从2010年起开始重修“汉皇祖陵”,以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曾祖父刘清墓为核心,打造集祭祀拜谒区、汉文化体验区、村寨文化区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其他产业不能相比的综合性、交叉性和渗透性。若能借助和依托汉皇祖陵文化建设平台,科学、系统、全面地发掘“丰县吹糖人”技艺的历史文化底蕴,编辑整理糖人制作技艺和作品图录的历史资料,建立资料库,开辟相关网站展示活动与作品,加强该项技艺的对外宣传交流,不断提高知名度,并培养一批传承人,开辟出吹糖人技艺的新天地。

四、结语

“丰县吹糖人”具有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是丰县文化创意产业值得推广的文化品牌。“丰县吹糖人”技艺应该与丰县汉文化推广相辅相成,使得技艺生存的土壤更加丰厚。同时,“丰县吹糖人”传承模式应该多样化,积极鼓励吹糖人艺人走进高校,以师带徒,将吹糖人艺术发扬光大,让世人看到它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萧文.甜蜜事业吹出来[N].彭城晚报,2008-05-07(B07).

[2]耿耘.跟大师学“吹糖人”绝活[N].彭城晚报,2014-09-12(A03).

[3]闫亚楠.吹糖人艺术的产生及文化价值[J].美与时代(上),2015(1):52-53.

[4]徐州传统美术项目:丰县吹糖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EB/OL].[2018-02-27].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9434504_17f396288001003xx7.html.

[5]农文萍.民博会上都是吸引眼球的“玩意儿”[N].今晨6点,2011-10-21(05).

作者简介:马茜,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