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展延伸中凸显 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2019-09-10尤丽娜
尤丽娜
摘 要:教师是教学链中重要的一环,只有活用教材,智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賦予课堂教学的艺术气息。文章将从充实阅读、厚实文本、深化体验、凸显个性四个方面论述拓展延伸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在课堂中,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构成了一条教学链,而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巧妙地运用教材,成就了这条教学链不同的艺术特质:圆形、菱形、三角形还是不规则形,形态可以各异;陶瓷的、水晶的、不锈钢的还是泥土团的,材质可以不同。这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教学艺术曾做过高度的评价:“唤起独特的表现与艺术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试谈课堂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而且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洗涤,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的艺术具有三个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
可见,教师只有活用教材,智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赋予课堂教学的艺术气息。叶圣陶先生言“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文的留白处、深刻处、感人处、悬疑处、独特处等等,就适合“拓、展、延、伸”,如同肥沃的土壤,适宜播种一般,成为课堂的生长点,会开花,会结果,凸显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一、充实阅读,“拓”在文本留白处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赋予学生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这大大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有效的拓展延伸开放了课堂,开放了教材,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特级教师魏星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与学生研读“白骨精在八戒的眼中是怎样的?”扣住文本留白处,导入原著的一段描写“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魏老师引读“什么样的眉毛?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体态?什么样的声音?”只见学生读之不畅却饶有趣味,说之不到却津津有味,文言文表达之精妙在学生的口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段原著不再是平面的文字,而是层层阶梯,教师带领学生拾级而上,从善如登,攀登高峰,岂不是“高处不胜美”。这般高峰体验策略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尽显无痕之美。
二、厚实文本,“展”在恰到好处中
在教材的精彩纷呈中,难免有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不了解的领域,如同山岭、河流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此时,有必要铺垫背景,介绍作者,补充知识,厚实文本,跨越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在学生深入感知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辛劳之后,课件出示字幕,王老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随着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周总理高大的形象在我们面前站立起来,孩子们被感动了,流下了眼泪。
王老师语气沉重地问:“同学们,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涟漪。为国操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段历史资料的补充适时、适度,牢牢地扣住了动情点,将课堂推向高潮,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产生了与文本的共鸣,学生在简单的数字中读出了不简单的人物,读出了周总理愈来愈高大的形象,愈来愈伟大的品格。
三、深化体验,“延”在妙不可言时
我们在课堂中,时常会看到“就文本读文本”的教学方式,限于课堂,囿于文本,虽是上了“保险锁”,不大会出错,但是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只会僵化学生认识,冻化学生思维,根本无益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大胆地挖掘资源,归纳阅读方法,该出手时就出手,支持学生运用文字,深化体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人教版教材《月光曲》时,带领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辨出事物和联想,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美,认识到了描写美。他立即抓住契机,读写结合,发下一篇短文,让学生添加联想来进行修改。课堂上,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教师巡视指导。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美文诞生了,平日难上加难的当堂作文为何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了呢?一探其中奥妙:于老师拓展得巧妙,充分地借助了文本的力量,以文为例,指导有方,启发得当;于老师拓展得到位,训练落实,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
四、凸显个性,“伸”在意犹未尽后
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体验:读到文章的最后,会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瞠目结舌,会为一句蕴含哲理的话语思忖半日。画龙点睛之笔的绝妙便在于此了。于结尾处做文章,也是课堂拓展的常式之一,创设反思情境,想象故事结局,发散学生的思维,凸显其个性。
特级教师薛法根就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经典。在教学《爱之链》一文时,薛老师在带领学生领悟了文中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寻找到文章结尾处留下的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创设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
“唰唰唰……”课堂上,学生埋头写起来。交流时,一段又一段独特的创作赢得阵阵掌声。我们在赞叹学生妙笔生花的同时,更惊叹薛法根老师的“拓展魔法棒”,正是这智慧一点才让学生自觉地走向文本深层,甚至高于文本。正如薛老师所说:“教学,正是为了学生时时有这样语言潜能的迸发!”
诚然,拓展延伸要适时、适度、适宜,方能尽显其用。一位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武陵春》,似乎令人眼前一亮。但在课后,特级教师顾美云点拨:“如换上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会更合适。”细细咀嚼,这首词的词牌与文本相同,由于相似度高,便能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因此,拓展延伸也应持审慎的态度。如果一味扩展外延,随心所欲,无度开发,将会造成课堂的生态灾难,挤占了学生对文本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拓展延伸为我们的课堂增了惊喜,添了滋味,是不得不说的一道小菜,一杯下午茶,浅尝辄止,回味无穷。透过拓展延伸这扇窗户,我们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生命”的独特魅力,我们观赏到风景中的别样风景,有如江南园林设计中的窗中之景,不可小觑其生动,其精妙,其匠心,怎又不是一种教学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