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危机研究
2019-09-10白新华岳瑞杰
白新华 岳瑞杰
摘要:由于缺乏网络监管、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师生关系定位模糊等原因,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影响高等教育活动的潜在性危机。根据危机产生的原因,建议高校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质疑,用宽广的心胸接纳学生的一切,以长者的眼光关爱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师生关系;互联网环境;高等教育
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获取资讯提供了便捷条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软件对学生传播知识、辅导答疑进行互动式教学,高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也能根据学生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进度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感情。同样,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在当今缺乏有效监管及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师生之间利用社交平台匿名话语权进行人身攻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彼此信任感降低等方面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化解高校师生关系危机,如何因势利导地将师生关系置于良性互动的状态,是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新课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互联网使得学生自主权被过分放大
高校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向沟通的教学活动,网络为其双方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沟通平台,也为学生赋予了维护自身权利的平台和渠道。高校都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社交账号及教学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向学校管理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很快会得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的关注和调查回复。这种做法对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及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其督促作用,但由于互联网参与的开放性及身份的隐匿性的双重特点,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与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约束和规范。个别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教师产生不满,可能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投诉,甚至在贴吧、论坛等互动平台谩骂诽谤教师。这极大挫伤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高校教师心理上造成了巨大伤害。校方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很难查明信息发布者的身份,更无法追究相关学生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权利进行了纵容和放大,不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
(二)互联网使得教师权威被过度弱化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网络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完成目标任务,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信息源的绝对垄断地位,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由于学生对课堂教学依赖度的下降,教师的课堂权威被过度弱化。高校教师要想重新获得知识上的权威性,就必须时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然而,部分教师却过度停留在过去自我认同的教师权威中,对已经被弱化的教师权威视而不见或不愿做出改变,这对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维护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互联网使得师生身份意识模糊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为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移动通讯终端和各种即时通讯APP的更新升级,师生之间在任何有移动网络信号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在虚拟的互联网网络中,师生可以利用身份的隐蔽性突破身份的限制进行平等交流沟通。但是,网络身份虚拟性和平等性的特征容易让师生自我身份变得模糊,过分的平等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年轻高校教师在社交平台中与学生哥姐相称,而且将这种风气带到了现实的校园课堂中。高校师生身份意识模糊不利于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师权威的建立,个别教师把握不住身份的边界与学生利用网络搞暖昧关系,做出严重违背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管
互联网环境中身份的隐匿化和自由化特征是网络社交活动最大魅力,高校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平等发表个人观点。但是,互联网社交平台还未完全实现身份实名制注册,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很难被追溯到真实身份,这就造成网络上出现一些不真实、不成熟观点的现象非常普遍。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特征以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些负面的不实言论被迅速传播,某些事件和观点在还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就被广大网民采信,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加强网络环境监管,规范高校师生网络行为,并建立网络事件责任追究机制,为广大高校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是当务之急。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网络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条文对网络违规行为处罚缺乏执法的可操作性;其次,网络监管技术提升速度无法跟上网络交流平台的升级速度,网络监管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
(二)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接受老师的价值观输出。在这个单向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选择权,在他们的观念中,老师的学术权威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可能对等的。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且能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和更为多元的价值观,高校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如果高校教师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主动走近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就会越来越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会大大降低,出现高校师生关系危机。
(三)师生关系定位模糊
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指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的教学关系,师生之间教学关系之外的沟通与了解较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严厉、保守和刻板的角色形象,学生只能乖顺地接受教师的教导,不容有半点质疑,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传统僵化的师生关系和互联网环境中过分亲密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不能游走在师生关系的两个极端。我们需要对网络和课堂两个不同的情境确定恰当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存有疑问时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在网络中,师生关系可以以朋友的关系来相处,老师尽可能地关爱自己的学生。
三、互联网环境下化解高校师生关系危机的建议
(一)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学生质疑
互联网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处在电脑或移动终端的两端,在沟通过程中,大多隐匿了个人基本信息,所以,在平等的话语权下,学生也敢于在互联网平台上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质疑。面对学生的質疑,高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做出回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原则,接受学生真诚合理的批评,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活上关爱学生,学业上督促学生,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质疑,不要盲目迷信老师的权威、敢于挑战权威。高校教师接受质疑的过程,也是自我重新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同时,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网民。
(二)教师在课程设计与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人人文关怀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时,学生就会将学习任务转换为其自身的内在需要,就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此时,被动教学过程就变成为了主动获取知识,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充分改善。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及工具进行趣味性课程设计,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官刺激,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推动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适当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弥补枯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在课程中植入的非智力情感性因素,应注重内容本身和装饰的合理化,防止教学形式幼稚化,以免引起学生的烦感。
(三)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个性
互联网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抒发个人情绪、表现自我的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分享生活点滴、人生感悟、文体娱乐等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各种网络词汇也不断出现在日常交流词汇中,各种自己拍摄的网络小视频也是学生们竞相模仿的内容,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身上个性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个性,告诫学生不能将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当作个性的标签,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高校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