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问题研究
2019-09-10王丽李涛
王丽 李涛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住宿书院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宿书院制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双重目标,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拉近学生与育人导师之间的距离,这有利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但住宿书院制模式下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制度层面、育人导师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住宿书院制的优势,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制度,联合学校其他各个部门协同参与,利用校友资源等多方面共同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资助工作;住宿书院;学生管理
一、住宿书院制育人模式
住宿书院制育人模式是在继承我国传统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的理念基础上,兼容并蓄地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除了专业学术训练外,对学生實施通识教育是其特色。住宿书院制摒弃了以往以专业院系为管理构架的组织形式,把集权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变为育人导师和学生共处的学习生活社区。
住宿书院制的育人模式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高校实际办学中的具体体现。住宿书院制育人模式改变原有的仅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培养载体,打破辅导员老师单向管理的学生管理框架,将学生培养过程引申至课堂以外的学生生活和活动领域,在住宿书院中发挥育人导师的非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事务进行主动参与管理,并将学生资助工作也列为住宿书院制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感、自信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住宿书院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的育人内容可以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群体教育、学业教育等多个教育模块。其中,特殊群体教育就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的资助工作。住宿书院制的学生资助工作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将学生放在多种“教育者”的关系影响之中,从而以不同的育人方向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产出。
二、住宿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
住宿书院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将专业学院与书院工作职责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级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住宿书院负责学生的通识教育、素质拓展和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这种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以学生为工作的中心,强调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全面育人以此探索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结合住宿书院制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特点,其学生资助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资助工作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
育人导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就积极灌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各种资助资格评审和奖学金评定的各项工作中,育人导师将所需要达到的条件和申报方法明确公示给学生,使之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比照评审标准进行申报。同时,在评优评先、宿舍卫生评比等方面也都让学生主动申报,通过学生的自助参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的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因人而异的通识教育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宿书院制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是全方位的,通识教育是其特色,承担通识教育的是住宿书院。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技能特长。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可能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该群体接受的通识教育较少,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在住宿书院制模式下,育人老师对学生的塑造是有差别的,一般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才艺培养、文化沙龙、节日联欢等活动,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融入班级集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经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活动中育人,在育人中学习。
(三)住宿书院文化能为学生资助工作助力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但是要提高其知识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人文修养以及沟通能力、交往能力。住宿书院制模式将育人导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坚持“大爱为基、育人为本”的住宿书院文化特色,将“扶困”与“扶志”相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要在经济上解决学生的困难,而且要在励志成才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引导。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需要结合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兴趣小组,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学生资助工作部门的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与资助政策宣传活动,以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三、住宿书院制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侧重于经济帮扶,育人帮扶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资助的形式仅仅停留在经济帮扶,对住宿书院学生管理模式下的育人帮扶在政策层面上还没有重视起来。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经济帮扶来源广泛,既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又有来自民间社会团体、慈善家的鼎力支持,各个高校这方面的学生资助工作也都日趋成熟。然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进入了转型期,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帮扶,尤其是在住宿书院制模式下的学生资助工作更应如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转型,这就需要高校在政策层面制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资助工作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但转型的路径需要摸索,今后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将面临这一挑战。
(二)育人导师深陷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视学生资助工作
育人导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负责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务,学生资助工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且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中具体性的操作业务基本均由育人导师来完成。而学生资助工作对数据的统计工作要求较为严格,对各项任务的要求也较为细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尤其是在评定标准和资格审核环节。这对本已被各种繁琐性工作包围的育人导师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在精力上很难做到兼顾。资助工作本身与资金关系比较紧密,在人手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资助工作往往会首先保证审核环节不出纰漏,其他环节的资助工作无暇顾及,极有可能只“扶贫”,而顾不上“扶志”,使得学生资助工作停留在表面。
四、住宿书院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资助工作制度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认定工作,因此,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强的家庭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根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在制定认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及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从制度层面上杜绝弄虚作假、虚领冒领的现象发生。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标准也应与时俱进,及时修订,确保把宝贵的资助资金发放给最需要帮扶的同学,鼓励学生自立自强,真正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二)学校各部门协助住宿书院共同做好资助工作
尽管每个高校的学生资助中心是资助工作的主管部门,但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全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支持。住宿学院的育人导师通过住宿书院文化让受资助的学生感受到书院的人文关怀,通过传递爱心,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级学院的学业导师可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学业指导,让这部分群体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住宿书院的育人导师与二级专业学院及时沟通,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一对一的帮扶小组。学生处在组织各项文体活动时,可以为贫困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以此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学校多部门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为受助群体学生创造锻炼与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课外各种活动中有所得。
(三)住宿书院应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从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来源上来看,国家财政资金占比95%以上,社会企事业团体、慈善个人捐助的比例还比较低。学校应积极宣传并鼓励多渠道资金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住宿书院的育人导师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应加强感恩教育,倡导学生毕业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可以由住宿书院的育人导师联系毕业后的校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提供工作实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也是住宿书院育人导师在另一個层面进行的资助育人工作。同时,成功校友对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群体来说,也是一种榜样和激励,对他们全面塑造奋斗精神、刻苦学习的人格有着积极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战略在高校的贯彻实施,也是我国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住宿书院制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但该模式下全方位育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对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推进有着积极作用。住宿书院模式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应抓住契机,构建科学、高效的资助体系,扶贫、扶志齐头并进,培育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