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访谈节目中对弱势群体的采访技巧研究

2019-09-10吴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摘要:纵观电视荧屏上从2000年——2018年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看见》《面对面》三挡节目中对“弱势群体”的访谈为语料,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语篇布局与话轮转换方法,从而得出采访技巧与会话策略。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技巧有很大差别。主持人或记者对财经人物,政府官员和名人明星的访谈,与对弱势群体的访谈在采访中的技巧有明显差别。本文聚焦电视新闻节目中对于“弱势群体”的访谈。

关键词:弱势群体;会话策略;话轮转换;人文关怀

绪论: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何为弱势群体呢?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而他们处于较贫困状态。由于弱势群体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大众传媒对其报道的力度也不断的增大。

第一章、研究缘起

在电视荧屏上采访弱势群体的专访众多,却仍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记者无意识的对被采访者的歧视、提问尺度与分寸掌握的不到位,导致采访的失败,与被采访者无法形成舒服的“话语场”等等。

记者要做到的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不“竭尽所能”的去挖掘“一切”想得知的信息。记者需要多思考如何面对弱势群体?如何具有“人文关怀”的提问,如何让被采访者打开心扉,建立信任感,从而成功的完成报道。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而他们处于较贫困状态。由于弱势群体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大众传媒对其报道的力度也不断的增大。那么,如何采访弱势群体?却仍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记者无意识的对被采访者的歧视、提问尺度与分寸掌握的不到位,导致采访的失败,与被采访者无法形成舒服的“话语场”等等。

回顾了20期左右的新闻访谈节目,如《新闻调查》《看见》《面对面》,总结出了语篇布局的规律,分为起端——抛出话题;主体——引出话题;结局——升华主题,这是采访的全部过程,需要团队互相合作。在采访前,要明确节目策划和采访的目的,全面研究被采访者相关的背景材料,并且提前预约采访对象和当事人,预热后进行采访。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完成后,关键是在于采访过程中,能否与被采访者建立和谐融洽的话语场,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个别的新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为了营造“潸然泪下”的节目效果,不惜撕下被采访者的伤疤,让其回忆痛苦经历,对其造成二度伤害,缺少人文关怀。这样不专业的提问不仅伤害被采访者,同时也令观众不舒服。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如何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采访技巧。

第二章、弱势群体访谈的语篇布局

一、开篇——抛出话题,主持人引导

共分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在节目的的开端以解说词的形式交代此次新闻访谈的事件、背景及人物,便于观众对其的理解。另一种是主持人引出话题。在进行采访之前,由主持人口述交待新闻事件、人物等。在所选择的15期的《看见》中,节目里的导语占用时间平均为20秒到40秒之间。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导语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针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中,导语以人物介绍为主,带有暗示性的定位人物性格。

二、主体——展开话题,受访者叙述

本体的大部分为对话式访谈,通过主持人或记者对受访对象的访谈,来了解事件和人物,在一次次话轮的更迭转换过程中达到访谈目的。另外还有解释词解说,对于电视画面进行文字和说明,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结尾——升华主题,反映社会现象

此种结尾方式大部分是由主持人在采访完当事人之后,在演播室进行新闻事件的总结与点评。还有是以解说词为结尾的总结与评论。

第三章、弱势群体访谈的会话策略

第一节提问策略

一、试探性提问

由于受访者为弱势群体,因此在采访的初始阶段,循序渐进的由试探性的进行提问,逐渐摸索受访者的性格特点,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二、缓和性提问

在采访过程中,切忌针锋相对,咄咄逼人。在保持冷静的基础上,照顾受访者的情绪变化,必要时转移预先的采访任务,缓和气氛。

三、保留性提问

对于问题的追问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提问采取开放式的、宏观式的、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非生硬,揭伤疤,强迫受访者回忆。而是探究事情起因并帮其解决为目的。

四、不完全提问

为防止受访者二次受伤害,在采访中采取不完全提问原则。看受访者的回馈情况,如状态正常,不会造成痛苦,方可考虑进行进一步提问。

第二节回应策略

一、帮助性回馈

鉴于受访者的不同学历背景,口语表达与人沟通能力的不平均,在采访中,对于受访者描述不清,表达不明的回馈,可进行辅助。

二、认同性回馈

如“嗯”、“哦”等做为支持性话语的反馈,认同受访者的回馈并给予肯定,可继续下一阶段的话轮。

三、不认同性回馈

对于受访者的回馈产生质疑时,要换种说法,重复提问,以便追求背后所隐藏的事实。

四、点评性回馈

帮助受访者完成话轮,补充没有表达完全的或会造成观众不理解的部分。

第四章、提升采访技巧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掌握话轮的转换技巧

在对弱势群体的访谈过程中,被动接受话轮的情况较多。在2013年4月1日的《看见》节目中,柴静所采访的是13岁的自闭症儿童成成和成成的妈妈。成成1岁被诊断为智力迟缓,成成妈妈为了让成成能接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为儿子选了很多学校,最后选择了台湾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正常的孩子和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一块读书。在成成妈妈回顾抚养成成长大乃至不离不弃为期择校所遭受的白眼时,伤心的留下了眼泪。柴静不是追问,而是让其宣泄,之后递上纸巾,沉默的注视,陪同被采访者一同进入情境,像经历了成成妈妈所经历的一切一样。之后话锋一转:“现在成成认了很多字,还有了喜欢的女孩儿。”成成媽妈收住了眼泪,变得自豪了起来,与主持人谈论成成的近况。

第二节具备人文关怀

在采访中,为了追求言语交战的刺激感,一些记者会提问敏感的问题。但弱势群体与对其他人物的采访有很大异同。过往的经历被提起,如何切入提问的前提是,采访者要具备人文关怀,站在他人角度,措辞表述。用合适温和的语言获取答案,而不是单刀直入,直逼痛处。在《看见》柴静“专访”药家鑫父母中的一期,主持人对张妙父母同样进行了回访,在柴静与张妙父亲谈话时,张妙的母亲放声大哭,情绪崩溃。这时,柴静没有坐视不管,继续访谈张妙父亲。而是站起身,说“我去看看她”,之后坐在张妙母亲旁边,轻轻抚着她的背。这一系列的语言与动作体现了一个具备人文关怀的主持人形象,与柴静在对其他不同类型采访者的“质疑”风格大有不同。

第三节运用心理学知识辅助

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经受过情感上的创伤,在心理上敏感。了解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对采访有显著帮助。包括通过外在的表情,肢体语言,眼神等副语言,透视其心理活动,挖掘其背后的内在语与潜台词,能够洞悉未被发现的细节。

弱势群体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一部分群体。国家政府在近十几年来对弱势群体高度关注,给予福利政策,他们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为媒体人,我们应继续对其保持全面关注与跟踪报道,通过大众传媒手段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了解认知他们。

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为媒体人提供有限的、实用性的会话策略,辅助采访报道的顺利进行。并为电视采访报道相关的课程领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安可娴.《弱势群体采访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知网.2008.

[2]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3]袁德玉.《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采访中的话轮沉默》.中国知网.2009

作者简介:吴阳,女,1993年1月8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