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四重维度

2019-09-10谢明亮

关键词:学生党建工作人才培养

摘  要: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高校各方面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如何把握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生党建工作实践探索的关键点。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通过把握意识形态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及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促进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学生党建工作;人才培养;融合维度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33-04

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党建的关系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历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聚焦点之一。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既是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关系问题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创新的一项主要内容。近二十年来,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成为高校党建研究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

一、关系维度: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依据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作出新部署。[1]2009年12月24日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012年1月4日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012年6月19日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及2014年12月28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分别对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学生党建工作路径”问题,是习近平“四论”高校党建的核心内容,为高校聚焦人才培养,创新学生党建工作路径,强化党建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和任务: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的出发点和制高点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和基地,党建工作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筑牢目标高地,路径选择才有方向感和实效性,目标与路径才能一体融合。目标与路径的一体融合,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形成党建工作制高点。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的意识形态特质和体系性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高校党建工作路径建设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要靠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筑牢人才培养高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要结合时代发展,形成多样化、常态化的创新机制。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创先争优常态化机制,积极探索有实效、受欢迎的组织活动方式,教育大学生党员坚持“三个结合”,砥砺意志,增长本领,成长成才。

二、价值深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要求高素质的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作用。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深入开展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把握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高校培养人才并不仅仅局限于向大学生传授某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从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出发,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创新的道路上实现科学高效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建工作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制度和管理上的双重保障,要求有一定的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及时回顾、反思我们拓展学生党建工作新路径的实践经验,有利于进一步适应发展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可靠、好用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党员应该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和示范榜样。学生基层党组织通过探索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新途径、新载体、新项目,能有效提高组织建设和组织活动的育人功能,引领大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大学生茁壮成长成才。

三、研究广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现状

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关注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和创新途径的研究,是高校党建理论扎根人才培养过程、实现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的主要关切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首先要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冀伦文、任家英在《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一文中认为,高校党建工作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邹渝在《高校党建工作应着重于思想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应该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才,要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林可华也在其文章中指出,高校担负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能否完成这份使命,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由什么样的人来接班的重大问题。[3]

(二)构筑学生党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还需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整体性、过程性、关联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投入各种教育管理资源,促进学生党建工作高度融入育人整体工作。陈昊在《抓好高校党建,促进全员育人》一文中提出,高校党的建设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引领全员育人体系,服务人才培养,为建设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鲁春光、曲莉等人在《“育人为本”贯穿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一文中指出,要创新党建工作引领育人的新途径,把“育人为本”贯穿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员育人新格局,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3]此类研究,均强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三)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路径研究

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方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必然要面对的新问题。李霞的《构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信息平台》、马柯娜的《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费蓉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李冰等人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探究》、徐颖和黄涛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思考》等有关研究成果,分别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重要性、挑战性、管理模式、工作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探索,为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发。[3]

(四)学生党建项目化管理的路径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融入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环节,党建活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的结合程度日益紧密,逐步形成了专题化、专项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学生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如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学生党支部进公寓,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学生党建带团建,学生党建促学风,学生党建促就业等等。这方面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孔华的《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项目品牌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马姗姗的《对高校党建工作项目化的探索——以上海电力学院党建工作项目化为例》、孔川的《高校学生党建品牌培育的思考与探索》、徐东生等人的《依托品牌建设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实效刍议》等[3]。该类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创新实践研究,体现党建工作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展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方向。

四、实施效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举措

探索研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动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从意识形态及加强思想建设、学生组织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三个层面培养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素养。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包含着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往往交织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话语权诉求,其中不乏各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至敌对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它们正在以显明的或隐蔽的方式影響青年大学生思想认知,需要更加警惕的是它们会运用意识形态操纵手段模糊网络与现实的边界,将争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诉求转化为争夺领导权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既要旗帜鲜明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

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就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4]通过扎实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学生党员的精神之“钙”,相互分享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学习有收获、思想受洗礼的效果,进而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5]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把十九大精神作为主旨和灵魂贯穿其中,严格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标准要求,将主题教育打造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特色品牌活动,通过深刻的学习教育,切实扎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

(二)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加强党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扎实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6]学生社团、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学习生活场域,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技能与学术创新竞赛、专业见习与实习、就业与创业实训等教育实践活动,既是成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由于高校各部门职能划分,导致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就需要高校建立有效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联动机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确立整体育人观念,健全执行力与考评机制,将基层组织活力延伸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域和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打造引领学风建设的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动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是高等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的政治核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带动广大学生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而且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阵地建设[6]P23。除了为学生党支部配备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热衷于学生工作的党员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外,还应该为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给予相应的场地和经费支持。让学生党建工作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专题化、专项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学生党建育人项目。

参考文献:

[1]李茜.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6).

[2]习近平近期重要言论摘录[N].时事报告,2015-02-08.

[3]王秀琴.基于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探索[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4]陶倩,石玉莹.时代新人的新使命、新标准、新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

[5]刘华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历史嬗变[J].攀登,2019,38(02).

[6]商守卫.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贡献度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谢明亮,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微时代视阈下‘95后’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BK04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工作人才培养
新时期独立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党建工作探究
以“中国梦”引领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及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