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高年级班主任管理中的渗透
2019-09-10申茂飞
申茂飞
摘要:毋庸置疑,德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高年级阶段,德育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高年级的德育活动中,班主任作为班级中全面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自然会承担主要责任。因此,本文将谈一谈应该怎样将德育活动融入于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德育 班主任管理 教育策略
简单来说,德育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的方法对学生的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全面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标准的品行的教育活动。不难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所以德育教育的质量对于学生的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结合德育教育的内涵,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更加具有針对性的德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德育过程的优化,从而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1.榜样人物示范
尽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仍然是较弱的,并且其行为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根据学生这一特点,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言行无疑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更加积极的影响。
如: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和班级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集体劳动。但是,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劳动意识,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我很少仅仅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而是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劳动当中,而学生看到教师的劳动场景之后,也纷纷投入到了劳动当中。由此可见,在德育活动当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融入学科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德育的有效性,应该将德育活动融入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学科教学,更是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重要平台。因此,班主任作为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班的教学活动当中,我负责数学教学工作。以《圆的周长》这一节为例,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了圆周率的含义。在教学时,我简单给学生讲解了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在这之后的800年当中,祖冲之计算出的π的值都是最为准确的。通过这种拓展性的讲解,使学生对我国的数学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是德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分层进行引导
在小学高年级的德育活动当中,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情况就是学生的差异性。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德育活动当中,班主任应该实施分层管理策略,进行差异化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策略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
如:自觉纪律教育是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自觉纪律教育主要就是指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守则》。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纪律观念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于是,我在德育活动中进行了分层引导。对于那些纪律观念较强的学生,我给予了他们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间,而对于那些纪律意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我则是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我通常会及时利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并加以纠正。最终,通过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纪律观念的发展。
4.实行家校合作
班主任应该明白,德育活动当中,家长同样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因为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家长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应积极强化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并请家长配合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德育活动的效果。
在本班的德育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我通过多种途径和家长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时,我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当前班级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讲解一些当前比较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并使家长掌握一些有效的德育方法。最终,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将德育活动延伸到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当中,从而使德育活动对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说,在当前小学高年级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通过更加恰当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并对每一个教育环节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德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凤华.浅析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6):54.
[2]陈朝霞.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J].中外交流,2018,(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