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对 “问题学生”的干预机制探索

2019-09-10黄广

新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高校

摘要: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主要有:发现挖掘积极因素,赏识引导促进转化;引导同学相互关爱,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肯定与信任每一位同学,正确看待“反复”问题;运用多种评价引導确立追求目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问题学生;干预机制

“问题学生”是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暂时偏离常态,并在行为方式、心理品质、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违背教育规律主流、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需要通过矫正教育干预的特殊社会群体。这类群体主要表现为:厌学,成绩相对落后,人际交往能力差,性格存在缺陷,行为偏激。如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高校辅导员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以“陈X”个案为例,探究辅导员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一、案例简介

某学院2017级学生陈X,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开小差,不能完成基本的课程作业,以各种借口甚至谎话应付老师;没有良好的担当意识和劳动习惯;平时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因不同的小事跟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当同学对她的行为习惯表示不满、甚至疏远时,她则以满不在乎的姿态和表现应对,但有时不经意地流露出孤独、受伤中的纠结与脆弱。

二、问题分析:

通过沟通得知陈X的父母在外做生意,平时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因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平时更多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对陈X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成长方面的教育放任自留,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初中期间陈X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性格暴躁长期游离于班集体以外,时有旷课,久而久之,陈X形成了叛逆心理,同时又脆弱敏感。由于家长关爱的缺失、教育方法的不当、集体对她的“排斥”,导致了陈X处于既渴望关爱又脱离集体的这一矛盾处境中,然而陈X既不寻求积极改变自我、反而自暴自弃。

其实,像陈X身上的这些问题,在班级的其他同学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所存在。如何借此案例来引导与教育其他同学,以人为镜、引以为戒,在反思中成长,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在自强、自立与自尊的奋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使自己在快乐中成长与进步等,面对这些思考,笔者寻找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三、问题处理

(一)发现挖掘积极因素,赏识引导促进转化

陈X虽然常犯错误,但在她身上还能找到很多“闪光点”。例如,上课积极发言、做错事能够承认错误。积极发掘她向上的具有可塑性的正因子,通过多种方式对她进行表扬鼓励。在班级活动中,给她更多的表现机会与关注。通过班级开展的一些才艺展示活动(5个一活动:一项运动、一项才艺、一本书、一个计划、一点改变),较高的受关注度让她感受到了自己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代表团队的表演让她感受到了自己被别人的信任后收获的那种快乐,她积极了、上进了,从而达到了消除其惰性行为的效果。

(二)引导同学相互关爱,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引导培养陈X时,注意放大教育效果,引导同学学会相互关爱,发挥集体和朋辈的作用,帮助她同时也帮助大家在集体中找准自我定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通过主题班会或其他恰当时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通过案例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导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同学,及时肯定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变化,以集体的耐心,接纳彼此的不完美,肯定鼓励大家共同成长。

(三)肯定与信任每一位同学,正确看待“反复”问题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使人努力,促人奋进,同时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无论是对陈X还是对班级的其他同学,只有对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坚定的信任才能使每个人都有动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对陈X及时的肯定与信任,是笔者对其针对性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立场,无形中也逐渐端正了其他同学对她的认知态度。受此影响,陈X自暴自弃的心理也随之慢慢得到了纠正。错误,在每个同学身上不可能瞬间完全改变,展示坚定信任态度,辅导员和同学们都应有耐心对待每一个同学彼此偶尔的失误。

(四)运用多种评价引导确立追求目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调动学生自我完善成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要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又要积极运用多种评价引导同学们的成长、确立奋斗目标;及时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扬陈X的努力与进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或转述等方式对她进行表扬与肯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规划成长的方向:大家1年以后会怎样、5年以后你会感受到幸福吗、10年以后的今天你成功了吗,逐步引导陈X及其他同学确立长远的理想或奋斗目标。并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实现真正的自我转变与成长,促成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陈X在和同学交往中,慢慢学会了考虑别人的感受,学会了主动谦让,家长也反映她在家能主动做一些家务了,有时还会谈论一些“有营养”的话题,这些变化让周围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她从一个“问题学生”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成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断为之努力的学生了。班级同学也在与老师与陈X同学的互动中都走向了成熟,相互谦让给予温暖和正能量的交流成为常态,团结向上、共同进步的班风与学风也因此逐步形成。

四、案例启示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辅导员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轻易给学生贴标签。所谓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不放弃,那么我们利用一定的时间足以把一个学生从“问题”转变为“良好”。当然我们“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需要建立学生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基本保障。

(二)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是对学生教育的前提

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老师和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真情与关爱、尊重和信任是最强大的凝聚力,是最有效的感召力。给予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可能不是最快的教育方法,但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

(三)班风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风貌与个体自我教育

班风的健康程度直接会影响到班级的发展与学生个体的成长。班风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现在的大学生一般为“95后”,他们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强、自我约束能力弱、组织纪律性差等特点。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运用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英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2):92-94.

[2]兰英。浅谈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问题学生”的产生及应对策略[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36-37.

[3]魏亚玲。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干预机制探索[J]。唯实(现代管理),2016(12):46-47.

作者简介:黄广(1985.07-),男,汉族,河南南阳,研究生,硕士,助教,思想政治辅导员,新乡医学院,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高校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