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对示范”教学策略在铅球技能学习中的应用性研究

2019-09-10奚彩莲李亮

新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奚彩莲 李亮

摘要: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反复的实践,纠正,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技术、技能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技术、技能教学策略,对于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配对示范”策略和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技术教学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将“配对示范”策略应用于铅球技术教学中。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应用“配对示范”策略能够促进学生铅球技能的掌握及其相关技术、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态度及合作意识等。

关键词:“配对”示范策略;动作技能;铅球技术

教学策略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国外教学理论界的关注。1956年由布鲁纳提出并予以验证。而后,教学策略引起了越来越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这些认知心理学家把最有用、实效的操作性教育手段和方法授之于全体教师,通过现场观察,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诸多界定,尽管说法不一,但存在明显共性。其表现为: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建构的。目标是教学策略的起点和终点,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选择教学策略时,只有依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在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特殊性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习者在技能的反复实践过程中,切实可行的提高技能学习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配对示范”是示范教学策略的一种。即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将学习者配对(一个为观察者,另一个为示范者),当配对的一方进行练习时,另一方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有目的的观察对方动作,并用简短的言语给予提示和帮助,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配对的双方互换角色进行观察和练习。为了检验“配对示范”策略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本文将“配对示范”策略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铅球教学中,以探索“配对示范”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有效地使用示范教学策略提供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配对示范”法在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实验,验证“配对示范”法对铅球技能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在中国期刊网以“示范”、“体育教学”、“技能学习”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章,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1.2.2 实验法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7级2个班45名男生为实验对象。通过课前调查,将具有铅球学习经历的学生排除在外,选取两班共4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有关对本轮课兴趣及态度等方面调查问卷,教学实验前和实验后向学生发放,问卷发放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7.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包括成绩达标,技术评定及理论考核。

2.1实验后两组学生达标成绩统计

如表3所示,通过运用“配对”示范策略,实验組的达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教学中应用“配对”示范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投掷铅球的远度。

2.2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术评定统计

如表4所示,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技术评定,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说明 “配对”示范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2.3实验后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统计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生如果较好的掌握技术理论知识,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技术练习过程中[5]。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从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知识中找到答案,从而有效的指导技术学习。

实验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对铅球理论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说明“配对”示范策略有利于学生对铅球理论知识的掌握。

2.4实验前和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兴趣、态度的调查

体育兴趣、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行为的选择和行为反应,对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6]。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继而,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坚毅精神,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为验证实施“配对”示范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的作用效果,实验前、后向学生发放有关学习兴趣调查表,教学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态度无明显差异;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在兴趣、态度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配对”示范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铅球技能的兴趣和态度水平。

3、分析与讨论

3.1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安排的分析讨论

铅球技能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法教学,即简单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过程。实验组将“配对示范”策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把学生对铅球技能的内部感知(主要通过本体感觉获得)和外部感知(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对铅球技能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完整获得,从而掌握铅球技能。下面我们就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对运动技能阶段的划分,来讨论“配对示范”策略是如何在技能的不同阶段发挥其效用的。

3.1.1 认知阶段

认知就是对技能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运动技能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而动作概念形成的标志就是能够用语言表达动作,给动作以明确的定义,并对实际动作的正误有一定的判断力。

3.1.2 联结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学习者练习次数的增多,错误动作会逐渐减少,各动作环节之间的联系也会越加紧密,可以说,这是技能教学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学习者练习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3.1.3 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是指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动作的某一部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由于技能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时数的有限性,教学中,学习者达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程度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动作技能的再提高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配对”示范策略的教学优势,不但强调学生对正确动作概念的把握,而且重视实践练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关注了学生兴趣、态度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3.2從提高示范者和观察者学习效率方面的分析讨论

3.2.1从提高示范者学习效率方面的分析讨论

教学中应用“配对示范”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示范者铅球技能的学习效率,注意力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资源,在铅球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示范者只有将其有限的注意资源集中于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才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相应肢体的协调支配能力,获得更加准确的动作感知,进而为自己提供重要的内在反馈,促进铅球技能的掌握。

3.2.2从提高观察者学习效率方面的分析讨论

对于观察者而言,教师的示范对于技能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从示范中,观察者能够获得各种有关技术动作的外部特征如力量、速度、方向等,这些动作特征能够帮助观察者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是技能获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观察者更容易在同伴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错误,犹如获得视觉反馈一样,更具体,更真实,因此,就更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学中应用“配对示范”策略,能够促进观察者对相关技术动作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的提示技术动作的观察要点和重要环节,重视观察者对错误动作的理解,促进其对相关技术原理的领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观察者转变为示范者时,必然会对技术动作有更深入的认识,明确自身练习的目的性,从而大大提高技能练习的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运用“配对示范”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对铅球技能的掌握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获得,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实验支持。

4.1.2运用“配对示范”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建议

4.2.1 “配对示范”策略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认知备课,了解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特点,并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的安排配对示范和练习。

4.2.2 抓住“配对示范”策略的教学特点,将其运用到其它田径技术教学中,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邵伟德,徐军. 论体育教学策略[J].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3(2) 73-74

[2]李强. 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理性回归[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4(2)81-83

[3]柴娇. 网球正手击球运动技能评价指标、标准及其实证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84-86

[4]孙璞. 体育教学示范方法刍议——基于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思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55-59

[5]梁波.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研究 [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4) 108-112

[6]王升主编.现代教学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42-4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奚彩莲,出生年月:1971.05.09,性别:女,籍贯:北京,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领域:体育教学训练。

第二作者:李亮,出生年月:1977.09.15,性别:男,籍贯:河北,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领域:体育教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