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性实践课程中“实践真实”性的问题与策略

2019-09-10骆林妹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

骆林妹

摘 要:社会性实践课程是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通过实践获取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与生活密切关联的经验,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实践环境是“人造”的、幼儿社会性实践行为违背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缺乏弹性调整机制、教师欠缺灵活组织活动的能力等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对幼儿园周边资源和家长资源进行梳理整合、运用“主题个案式”形式备方案、实施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幼儿为本”、改变课程价值取向等策略,来帮助幼儿更好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性实践课程;实践;社会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指南》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我园社会性实践课程的核心定为为幼儿提供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指的是真实的社会公共场所。

一、社会性实践课程实施中在“真实”环境和幼儿“真实”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现象及分析

片段一:“养蝌蚪”

为了主题活动“小蝌蚪”地开展,班级饲养角中养起了一批小蝌蚪,每天早上,孩子们给蝌蚪换水、投食、记录蝌蚪的变化,随着主题的开展与深入,孩子们逐渐了解了蝌蚪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等知识点,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孩子将长出四条腿的小蝌蚪放回大自然,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片段二:“逛菜场”

“逛菜场”这个社会性实践活动,是我们孩子园社会性实践课程下中班必备的实践活动之一,活动前,教师会提前做好预设,包括安全防范方面、家长工作方面、孩子知识经验铺垫方面(主要包括带多少钱、计划买什么菜、怎么买菜等)等,活动现场一切尽然有序,傍晚教师会让孩子将自己买回的菜带回家烧煮,和家人一起分享。

片段三:“捡落叶”

每当秋天来临时,教师都会组织孩子们到隔壁中学的小树林去捡落叶,孩子们每人带一个小筐,在中学的小树林里有的撒欢地奔跑着,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认真捡落叶,老师不停地提醒玩耍的孩子捡落叶。

突然,几个孩子对草地上的一个水龙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摸着、拍打着、摇晃着,这个举动吸引了更多孩子来参与,“快,去捡树叶呀。”老师有目的地提醒,让这些孩子回归到了捡树叶的活动中,但仍会时不时地靠近水龙头,好奇地去晃动几下……

片段四:“采艾草”

在“采艾草”这个社会实践性活动中,教师组织孩子们去户外寻找“艾草”时发现原来长在田埂上的艾草被周边村民采走,只剩下马兰头。孩子们只能空手而回,没有一丝收获,只看了一路的景色。

(一)“人造”的实践环境使课程缺乏社会实践性

片段一“养蝌蚪”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饲养小蝌蚪的实践环境,并对饲养活动提出了任务。活动中,幼儿有了饲养蝌蚪的亲身经历,积累了蝌蚪和青蛙的相关知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得和体验的经历,是在教师预设下进行,是 “人造”的实践环境,是教师间接“教”的结果,如能利用幼儿园特有的周边资源——步行15分钟到田间小沟、小池塘等自然环境中对蝌蚪的生长环境、捕捉蝌蚪等进行实践探究,对幼儿主动学习地培养更直接,有效。

(二)幼儿社会性实践行为违背了社会性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

1.教师高控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行为,使社会性实践活动失去了核心价值

片段二“逛菜场”中,教师从安全为基点,经验铺垫为抓手,家园互动为辅助进行预设,活动按部就班,按着教师的主导进行,虽然活动热闹有序地顺利开展,但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是受教师主控的,幼儿只是执行者,“逛菜场”这个社会性实践活动经失去了实践的价值。

2.社会性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以“以幼儿为本”

四个片段都是我园社会性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其都存在着共性问题——过程中没有“以幼儿为本”。教师关注的是幼儿体验什么,而忽视了如何体验,得到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在体验的基础上该如何让幼儿去探究、交往、学习、发展,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确定自己需要什么、获得什么、享受什么。

(三)社会性实践课程缺乏完善的弹性调整机制

片段三“捡落叶”中,教师剥夺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我想玩什么”,“我想怎么玩”,“我想在哪玩”,“我想和谁玩”的“本我”愿望,可能是出于对课程的活动目标的把控,对活动有效性的要求,因此教师对于幼儿喜欢在草坪上奔跑,发现“水龙头”时的惊喜等进行了忽视和转移,这折射出该课程缺乏一个弹性的空间,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树立起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意识。

二、社会性实践课程实施中对于“真实”环境和幼儿“真实”实践行为的有效落实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的呈现,以立足于社会性实践课程中“真实”为落脚点,我们把课程的视角聚焦于课程资源的挖掘,聚焦于幼儿实践过程,聚焦于弹性的课程调整策略等方面。让幼儿在灵动多彩的社会环境中真实体验,将自己的所感、所做、所思构建起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网络图,让生活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快乐和灵感的源泉,让社会性实践课程成为我们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有效补充部分。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对幼儿园周边资源和家长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为社会性实践课程提供实践资源

1.每学期初对幼儿园周边一公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实地踏点,梳理固定资源、变动资源、新增资源等,例如:幼儿园周边的固定资源(如:警校学校、绍兴中专、中小学、超市、菜场等),变动资源(如:猕猴桃采摘园变成了葡萄种植基地等),新增资源(如:镇政府边上增加了图书馆、边上新小区投入使用等),这些资源是我们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摇篮。根据这些资源,调整和制定本学期社会性实践课程的主题内容。

2.每年9月对新生家长进行摸底,了解新生家长的职业和家长中的 “专业人士”, 如:会种植的爷爷奶奶、在各个种植基地工作的专业人员、会制作甜品的妈妈们等,建立起一个“幼儿园社会性实践活动人才库”。根据社会性实践课程安排的需要,邀请这些家长和“专业人士”来开展活动,弥补教师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欠缺,如:牙医爸爸讲“保护牙齿的方法”的助教活动等。

(二)运用“主题个案式”形式备方案,将备课的重心从教师转到幼儿

社会性实践课程作为我园园本课程的补充,开展周期为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大概为期一周(根据主题需要可以增减开展时间),而这些主题活动的备课主要是备方案,传统上,备方案多以计划和反思的形式呈现。侧重于活动前的目标、材料和策略的准备,帮助教师对实践活动做到“心中有数”。这里的“数”体现在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完成情况,包括现有达标人数和活动后预计的达标人数,关注的是衡量活动结果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鼓励教师进行“主题个案式”备方案,突出教师的研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幼儿教师备方案体系。

“主题个案式”备方案的目的:展现师幼互动过程,平衡方案中的“教”与“学”;核心:让幼儿的声音被“倾听”,让幼儿的学习“被看见”;途径:保留教师和幼儿互动的真实痕迹;方式:活动計划、案例、反思、课程故事、学习笔记、微视频等各种文本形式的“创意”组合。

我们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成熟教师备方案的重点落在完整、有重点地记录上一次活动后的过程性案例和反思上(要求用黑色字体),对新教师要求必须具体详细撰写活动方案上(要求用黑色字体),尝试用片段性语言记录活动实录和反思(要求用红色字体),体现了教师活动计划和幼儿学习过程地结合。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