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观察活水自来

2019-09-10何晓红

新纪实 2019年9期
关键词:修辞形象动作

何晓红

【摘 要】在小学生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少不了人物的活动。活动依靠动作描写,而恰当的动作描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可以昭示人物的性格,还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动作描写如果能配以神态、心理等描写,那就更能放大镜头,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动作;细致;修辞;形象

在我们的笔下,人总是习作中的主角。而要写好记叙文,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写人自然少不了对人的动作进行描写。这就考究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了。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今天,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些细致的动作描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注意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來,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分解整套动作,致力精描细摹

我们来看看名著当中的例子: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1]。

(节选自《水浒传 武松打虎》)

大家都熟悉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武松力沉拳猛,应该三拳两下就将老虎打趴。可施耐庵却将武松打虎的过程细化了,你看:老虎的三板斧分解成了“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简单避让动作也细化成了“三闪”。而这又仅仅是武松打虎的前奏,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

这样的动作描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比方,我们在写一个同学跳远的时候,就可以将他的动作细化成“助跑、踏板、腾空、落地、前倾”,这样再进行动作描写,就会具体形象得多,写好了一定会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2]。

三、合理选用动词,符合人物气质

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气质,所以,配以每个人物的有不一样的措辞。再如:

只见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

(节选自《水浒传》)

选段中的“跳起来”、“大喊”“又提起了”等动作,将洪教头粗鲁、急躁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一退”、“一扫”既表现了林冲的谦虚谨慎的性格,又尽显其武艺高超过人。生活中,同样是吃饭,不同性格的人吃法不一。性格稳重的人会“细细地嚼,慢慢地咽”,还会时不时地“舀上一勺汤”;性格急躁的人会“埋头扒饭,大块夹菜,狼吞虎咽,如风卷残云”,亦或“噎住了,不住地打嗝”。所以进行动作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人物的特点,要将其性格表现出来。

四、锤炼动词,凸显人物形象

如果动词经过精雕细琢,那一定更有味道。

比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这篇文章的动作描写细致逼真:手的动作是“攀”,脚的动作是“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三个动词写了父亲的竭力、挣扎和不屈,于是父亲努力的样子浮雕一般清晰地刻入读者的脑海,他那肥胖的、狼狈的、艰难的背影,也定格成儿子心目中长久的记忆。

学会了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描写人物的动作,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动作细腻,配以修辞手法

单纯的动作描写未免单调了一点,如果我们能加上其他修辞手法,那一定会锦上添花。

如描写跨栏比赛时,在写运动员蹲地准备的动作时,我们可以将他们形容成“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我们可以形容运动员像支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运动员挥动双臂,越过一个个栏杆,我们可以描绘其身轻如燕;最后冲刺时,则可以形容领先的运动员如闪电般地冲过了终点。

在日常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致力于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但关注课堂的听讲、理解与感悟,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当场写练笔,这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其实就这次的探讨话题——写人,其实不难,难的是要给读者活灵活现地展现一个人的特点。没想到单单一个动作描写也有这么多学问,同学们,你今天收获了多少?不妨就来一次牛刀小试?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曹嘉颖.写人记事作文细节描写能力提升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0).

猜你喜欢

修辞形象动作
下一个动作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