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个性化阅读,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2019-09-10庞小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5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小学语文

庞小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个性化阅读活动,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在阅读时唤醒生活体验,突破定势展开多元解读,利用批文入情的方法辅助阅读,尝试探究重构讨论创新话题。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语文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特殊感受和独特思考,促使学生进行独特的判断和体验。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能很好地提升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构筑个性化阅读的空间,促使学生唤醒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一、融入生活,多重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著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所以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必然带着自己的生活烙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视角和文本展开个性化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个性化解读。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3课《爬天都峰》时,我尝试引导学生唤醒生活体验,并积极展开多元对话。我首先用问题促使学生想起自己攀登高峰时的经历:“在攀登高峰的时候,你是否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呢?你是靠着怎样的意志力才坚持下来的呢?”此后组织学生参与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展开交流讨论:“你觉得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持弱小的身体攀登高峰呢?”学生在探讨中从“要有坚强的意志”讨论到“要有同伴的鼓励”,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所探究。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大家是否体会到了作品中的力量呢?‘我’和老爷爷的身体都不是最强壮的,他们是怎样攀登上顶峰的呢?”从生活入手,学生展开了多元对话,更好地读懂了作品。

若能把握住有利的时机,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则学生能将课内阅读和课外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用充满个性的视角关注文本,和文本碰撞,从而构筑起自己的阅读世界。

二、打破定式,多元解读

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形成思维定势,会利用一些套话来回答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定势,促使学生展开多元解读。在阅读内涵丰富的作品时,要促使学生将作品当成是充满了未知空白的部分,然后尝试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和思考对其进行填补,尝试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例如,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是一篇说明类的文档,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月球有关的知识,并从中抽象出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让学生逐字逐句的分析,则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思维定势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解读,尝试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大家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是科学家,若要你给学生介绍太阳系、地球、银河系等事物,你会怎样介绍呢?大家尝试将课文作为例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的,然后思考自己要怎样介绍。”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转换了思维的角度,将自己当成了研究者。学生很快从例文中总结出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的手法,并展开想象,思考在创作说明文时要怎样合理运用这些手法。

当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去解读作品的时候,必然会生成不同的见解。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展现了文本的开放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作品,并积极地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获得更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潛心体验,批文入情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追溯和探究的过程,学生要采用批文入情的方式,尝试重构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在潜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要尝试创设富有智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创造思维积极进入到对作品内涵的探究中,这样学生能全身心地进入到文本中,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想象去填补作品,读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时,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批文入情的方式进行感悟,则学生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大家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是小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一路追寻下去的呢?为何你一定要找到树呢?当你看到火柴的时候,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你会为自己的追寻感到后悔吗?你觉得自己的追寻是否是值得的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作品中,尝试获得更真实的感受。有学生便尝试回答:“我如果是小鸟,我不会感到后悔,因为大树是我的伙伴,虽然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是我还是要将它当成我的朋友,将我的歌声传递给它,因为我曾经对它许诺,要为它歌唱。”

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尝试揣摩、推敲文本中的词句,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感受,体会到作品中的情味和意蕴。这样学生就能突破阅读共性的局限,对作品中独特而深沉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体会到其中的真情。

四、探究重构,大胆创新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结构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都会站立在自己特定的角度中进行理解。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设置一些多解性的话题,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转化角度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重构,在大胆创新中拉近自己和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第15课《争吵》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站在特定的角度进行理解。“若你是‘我’,在面对争吵的时候,你会怎样处理呢?”“若你是克莱谛,你觉得他在说出‘在外面等你’的时候,内心本来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觉得父亲为何会将‘我’的戒尺折成两半呢?”“‘我’以为父亲会开心,但是父亲却生气了,‘我’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你觉得‘我’以后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尝试展开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就有了多个转换角度,并进行重构的机会,有助于形成创新的观点。

在探究重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创造性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新感受。这样就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更好地展开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个性化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充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

参考文献:

[1]杨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实践[J].图书情报论坛,2014(5):52-54.

[2]刘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18(8):19-21.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小学语文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