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活知识:教师专业发展路上应有的回眸

2019-09-10高杰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复活目标评价

高杰

2019年“读书节”前夕,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给全体老师写了题为《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的一封信。信中,朱老师再次强调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复活知识”的概念。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作为老师,如果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搬运工,无疑是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弱化。这不仅因为在网络的作用下,各类搜索引擎拥有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还在于知识的时代性特征更加明显,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日益加快。或许是受这一现实的影响,也或许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浮躁,在一些教育活动中,知识不见了——比如,有的课堂教学一味强调“诗和远方”,却对“眼前的苟且”视而不见。作为课堂重要组成的知识被挤占,强调知识性教学行为的课堂囿于现存的一些评价标准,也容易被打上“不是好课”的烙印。

基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当贯穿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个维度中,“知识与能力”是第一个维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可以称之为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把所学的内容学懂、学会、能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尽管是基于现实,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它是教师对于教学效果的预设。而从实际教学成效来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往往不能达到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理想境界。所谓“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当通过教学活动把知识传递给了学生,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至少有了实现的可能。当然,知识的传递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提倡,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后对人类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知识,更可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即便现在,知识的获得更为容易、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广泛,可是依然需要关注的是知识传递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获取、内化、应用、升华知识,就是关注一个“活”字,这也正是“复活知识”的意义之所在。

很长时间内,知识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正在于一定时期内,其传递方式出现了问题,也衍生出很多在教育史上留下特殊印记的专有名词,比如“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等。这些方式之所以遭受诟病,就在于在传递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打击,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一些老师只有因噎废食,在面对知识传递这一教育不可跨越的问题时,选择视而不见,于是教育“趣味性十足、知识性不足”的现象有所抬头。

李正涛在《教育常识》一书中提出:“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让知识复活,就是需要正视教育常识,而这也应当成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如何复活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让教育的成效在最大范围内发生,笔者以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牢固树立复活知识的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意味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往往催生什么的举措。从教育现实来看,优秀老师与普通老师的首要区别就在于个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而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对教育理念理解之后的行动,是浅尝辄止,还是精耕细作。在时间的作用下,后者走向高峰看到更加旖旎的风光,而前者更多地停留在高原,在熟悉的风景中失去了教育探索的激情。就复活知识而言,有的老师看到的是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就像对一首诗的解读,追求知识活力的老师,除了诗本身,还会引导学生去探寻眼睛看到的地方,如时代背景、文化内涵,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打开知识的窗户。而有些老师,满足的仅仅是学生对于诗的记忆以及浅表性理解,是被动式的接受。可见,对于知识的感悟,我们除了要知晓“是什么”,更多的是想到“为什么”和“怎么办”,而这些都需要主观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在主观意识树立以后对于教育规律的钻研探究。

2.把师情生情实际作为复活知识的基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教师解决了思想層面“想去做”的问题以后,随即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做”的现实。从知识的特性来看,其“非实体性”“永存性”“跨越时空”等特点,决定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占有是不可能的,但知识需要载体才得以存在的特征,又决定了老师以及学生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一生)以载体的形式成为其存在的方式,并且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应用与生成的过程中,让知识具备个性特征、时代特征。在复活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对于学习兴趣的强化。对老师来说,自身对学生会起到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会产生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重要影响,要先认识自己——专业特长、个人秉性、行为方式等个人符号,同时要对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有了然于心的知晓。“我有什么”“我可以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等问题,也应当成为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当“我有的”与“学生需要的”建起了关联,知识也就活了。当前,课程意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就是知识架构的展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而这需要老师对自己有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要求,并且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而采取契合自身的方式发展和成就自己。

3.以评价机制的科学与完善让“复活知识”成为共识

必须承认的是:由于评价机制的存在,教育行为在目标导向的作用下,所作所为均指向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过去一段时间,在追求分数、升学率目标影响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范围和程度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向。随着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与接受,个性化、创新性的要求成为育人目标的主流,对于思维的关注超过了知识。教育是与生命成长相关的事业,也注定了任何改革都不能是疾风骤雨,而应该是和风细雨,是润物无声。对于教育评价机制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评价,还是学校基于实际的微观评价,都不能忽视知识对于成长的奠基性作用,哪怕在信息的获取更加快速便捷的当下——毕竟学生的身心决定他们尚未能够完全区别有用与无用的信息,只有那些有用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要从顺应老师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让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更加科学完善,有了良性的评价,教育的生态也自然得到改善,“当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样的理想境界,就能够更进一步地得以实现。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在教育领域,不少人也觉得教育迈的步子太大,让灵魂有点跟不上了。因此,“慢一点”的呼声一直都有。身处教育领域的教师,让步伐与灵魂统一,不妨多聚焦知识的复活,在复活知识的过程中,回眸走过的专业发展历程,走稳向前的路。

猜你喜欢

复活目标评价
巨人复活传
巨人复活转
小熊当当找复活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木偶复活记!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