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四个度”
2019-09-10刘俊
刘俊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到位、不合理,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另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生成或者囿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事实上,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是应对时下教学低效的有效策略,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与飞跃。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课堂价值,教师就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准任务导向的高度
制订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许多教师习惯把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分割开来,第一课时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导致课堂的教学容量与密度不够;第二课时完成阅读、品味、积累、背诵等所有目标,致使课堂教学显得臃肿不堪,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规避这些教学弊端,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不拔高,不分解,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为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如《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文,通过对庐山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关于这篇课文,《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要么全盘托出,要么把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与理解课文内容分割开来,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基于学本课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这样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第一课时:(1)认识“幽、览、弥、遮”等8个生字;学会“庐、瀑、幻、似”等10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主要描写了庐山的哪些特点。(3)阅读批注,写下自己基本的阅读感受,以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课时:(1)巩固生字词,理解课后成语的意思,并能用“流连忘返”这个词语造句。(2)重点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庐山云雾姿态万千、瞬息万变的特点。(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样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学习生字词以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落,并鼓励学生赏析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课时划分,导向明确,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有助于高效学本课堂的构建。
二、把准课堂效益的宽度
在教学中,教学效益最大化是首要目标,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能够实现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特点,经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教学环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衔接流畅,并在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品味感受,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两组词语:“谦逊、机智、沉着”与“狂妄、鲁莽、急躁”。之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你们明白这些词语和文中的哪些人物有关系吗?你们知道这两组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透过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了林冲与洪教头两个人物,并从林冲在遇到洪教头时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林冲是一个谦逊、机智、沉着的人,從洪教头见到林冲时的“毫不理睬”等词语中感受到了洪教头是一个狂妄、鲁莽、急躁的人,并且在头脑中自觉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画面,真正把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展现出来,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吸收、运用学到的知识,力求教学过程扎实、灵动,取得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把准课堂对话的温度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话来获得知识,提升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既包含着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包括了他们对文本的独创性见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设计出能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话题,以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对话的温度。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等句子。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与“我”亲近起来的。在学生感受到这点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果把这看成是一幅画,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很自然地答道:“我看到了小珍珠鸟由试探慢慢转变为放心接受的过程。”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鼓励他们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就这样,“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阅读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真正感受到字词的冷暖,从而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阅读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温度。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与点拨,鼓励学生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文本展开密切的对话,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四、把准课堂生成的亮度
语文教学倡导课堂的互动、生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想提出什么问题就提出什么问题,甚至提出与文本内容脱节的问题等。面对学生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教师常常会感到尴尬,置之不理,有些教师会放弃既定环节,打乱正常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真正思考,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与情感碰撞,进而使课堂教学更具亮度。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收获。有学生说:“我知道了本来吴王是准备攻打楚国,后来听了少年的劝阻,才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有学生说:“我知道了少年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才劝住了吴王。”听了学生的回答以后,教师追问道:“你认为少年劝说吴王的方法很巧妙,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方法巧妙在哪里吗?”这位学生沉默了,其他学生也沉默了。看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仅仅是浮于表面,他们嘴里的“巧妙”二字也是随口而出的。于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境,顺应学生的思维,教师启发道:“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想想少年劝阻的方式与大臣们一样吗?不同之处在哪里?这样的劝阻对吴王有什么好处?”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发现:首先,地点不一样,大臣们是在朝堂之上,少年是在后花园里;其次,方式不同,大臣们是直接劝阻,少年是间接劝阻;再次,就是劝阻的时机不同,大臣们是在吴王发怒的时候劝阻,少年是故意给吴王设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情境,在吴王心境平和的情形下劝说,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吴王接受。经过对大臣们与少年劝阻方式的比较以后,为什么说少年的劝说巧妙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抓住课堂中学生意义未明的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相机就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拨与引导,这样教学,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凸显了课堂教学的亮度,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高效教学的落实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 )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