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串起古典诗词课堂
2019-09-10丁松青杨振辉
丁松青 杨振辉
统编本教材推出后,从教材的运用中广大一线教师不难发现,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加了。据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和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左右,而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有些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通过“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这样的步骤来教古诗。这样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总是老一套,难免会让学生厌烦。尤其是低年级的古诗文教学,如果把一首诗教得过于烦琐,抠得过于细致,就像解剖一般的话,古诗文的美也就不复存在了。温儒敏教授说:“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怎样教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温教授的话已经给我们古诗文教学明确了方向,那就是“要求不要太高,不用过多阐释,要反复诵读”,这在低年级的古诗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不能把成人对古诗文的理解强加给低年级的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笔者与“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一起,结合温教授提倡的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一年级古诗文教学中,用故事串起整个课堂,走近人物进行系列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池上》一诗的教学为例,分享教学心得。
《池上》是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子偷采白莲的情形。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选用的是《池上》组诗中的第二首。之所以选择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是因为从心理角度来说,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是有畏难情绪的,讲故事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因为《池上》这组诗本就是叙事诗,记录的就是一个个场景,从文体的角度来说,也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學过程中,采取温教授提倡的“1+X”的阅读教学,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把整堂课有机地串起来进行系列阅读,走近白居易。
一、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初识白居易
1.老师出示一幅画像,你们看看认识他吗?(不认识)
2.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肯定知道他是谁了。
这个人生活在唐朝,19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当时还没有名气,便去拜访了当时很有名的学者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便开玩笑地跟他说:“居易,居易,想要在长安城这儿住下生活很不容易呀。”可等看到递上来的诗句时,大吃一惊,马上改变语气,谦虚诚恳地说:“能写出如此(好)的诗句,居住在这里又有什么难事呢!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那么,他到底写了一首什么诗呢?想不想知道呢?(想)
3.我们一起来读读白居易写给顾况的这首诗。(师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齐读这首诗。)
4.现在你们知道这幅画像画的是谁了吗?(白居易)
《草》这首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学过,读起来并不是难事,但当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对白居易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连大学者都不得不佩服他写的《草》这首诗。因此学生在读这首诗时,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敬佩之情。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教师极大地调动起来,为继续学习白居易的《池上》做好铺垫。
二、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读《池上》第二首
1.听故事,初读《池上》第二首
白居易曾经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好不容易在58岁那年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一天他悠闲地在外游玩,来到小池边,看到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形,小娃娃自以为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没有人会知道他偷了白莲,可大人们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哈哈,这个小娃娃可真有意思呀。于是,白居易灵机一动,就写下了《池上》这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池上》这首诗吧!
学生被又一个故事带入到了《池上》的情境之中。通过听故事,学生能感受到此时白居易愉悦的心情,虽然学生一时还读不出这种心情来,但在学完生字后不停诵读全诗的过程中,学生对整首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使教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仍能感受到小娃娃的天真活泼形象。
2.学习写字,讲生字中的故事
“采”字是本课要写的生字之一,教师在教学生写“采”字时,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记字形。
早期的人类吃的东西很少,除了打猎之外,就只能是采集树上的野果之类的来吃了。(出示“采”字的甲骨文)大家看“采”字,图的上半部分就像人的手,而下面就是树,树上结了果子,合起来就是在采摘树上的果子的意思。发展到现在的“采”字,上面是爪字头,下面就是个“木”字。
识字写字教学是一年级的重点,即使是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如果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能通过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长此以往,学生的识字会变得简单得多,而且对今后的书写也很有帮助,减少了错别字的出现。
3.看图讲故事,读懂《池上》的意思,熟读成诵
(1)教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把每幅图的意思说一说,看看能说几幅画面。启发:想想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哪里干什么?
第一幅:夏天的午后,有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里前行。
第二幅:小娃停下船来,趁周围没人时,偷偷地采下了一朵白莲花。
第三幅:小娃以为谁都不知道,划着小船就回来了。
第四幅: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一条清晰的水路。
(2)教师打乱四幅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并连线找出每幅图相对应的诗句。
(3)请同学们看着这四幅图,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编一个故事。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能干,派一个同学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通过观察图上的画面,很容易把这四幅图串起来,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与诗句中的内容有一定的出入,也没有关系。毕竟我们不是在解释诗意,学生只要能通过想象,明白图上小娃娃做了件什么事,心情如何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在所谓的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同时,讲故事、听故事又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讲故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古诗的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避免了死记硬背和枯燥无味地一遍又一遍的机械重复读,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三、故事引入《池上》第一首,学生自读
1.听故事,了解另一首《池上》。白居易这个大诗人是最会写叙事诗的,那天跟学生一起在池塘边闲游时,在看到了小娃撑小艇的画面之前,还看到了另外一个画面: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子的树阴正好遮盖住了棋盘。没有人能在竹林外看到他们,人们只能在竹林外听到两位僧人下棋时微小的棋子落下的声音。于是白居易就把这个画面也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带拼音的这首诗:“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刚才教师讲的故事,用前面教读《池上》第二首的方法,看图想象编故事,细细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清静来。
温教授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教学《池上》时,引入了组诗中的另外一首,对引入的《池上》,其实学生只要读得“似懂非懂”即可,不必也像教材中的那首诗一样去精读。而且这首诗也浅显易懂,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也就基本能体会到表达的意境了,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把这首诗积累下来。
四、继续听故事,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
白居易这么擅长写叙事诗,那关于白居易写叙事诗的故事大家还想不想听?据说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做官,一日送客远行,在江州河面上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琵琶声,白居易都听呆了,女子连续弹奏几首后,突然琵琶声就停止了。白居易和朋友还没听过瘾,划着船就去追,一问才知道,演奏的女子年轻时是长安教坊里有名的琵琶演奏大家,因为年纪大了嫁到了此处,因为丈夫经商不在家,便经常自己弹奏琵琶回忆以前的快活日子。这不禁勾起了白居易对以前在长安生活的美好回忆,想起自己现在的处境,就这样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这首长诗题为《琵琶行》,回家后可以找到这首诗,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读一读。
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而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和父母一起读《琵琶行》,这是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是留给家长们的“作业”。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家长少看电视、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读好书,读经典。
用故事串起课堂,是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古诗文中探索的方法之一。我们尝试让学生通过听诗人的故事走近诗人的作品,去亲近古典诗词,热爱古诗词。同时,也通过听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初识诗人,知晓诗歌的创作背景,激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谈起往事时,深深感谢他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给他带来的上千个故事,是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是田老师让他在文学创作中开了窍,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奢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像刘绍棠那样的作家,只要学生能在我们故事的引导之下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让国学浸润他们的心田,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编号:xjk17bzxx015)是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杨振辉老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7年5月立项,2017年9月20日隆重开题。开题以来,课题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湖南大学新闻网》等对课题进行了报道。
一年多来,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组长杨振辉老师的带领下,潜心研究统编本教材(已完成一到三年级的研究),研究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力求从内容、思想、情感、作品的形式上等寻找统编本教材与古典文学作品融合的切入点,编写出了“融合教材”,并摸索出了教学这套教材的方法 ,形成了使用该教材的教学模式。课题开放的“国学经典导读课”、教师们分享的课题成果和“融合教材”等,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和专家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