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的随文练笔设计方法谈
2019-09-10季吉娟
季吉娟
在教學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融通,即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将学生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进行有机整合。这与课标对语文课程“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定位不谋而合。在语用理念下,随文练笔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更契合了文本的内在语境。教学中应将阅读感知与练笔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寻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基于不同文体的特质,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为学生进行高效的语用实践奠定基础。
一、依托语境,紧扣童话情节设计随文练笔
童话是低年级教材中非常重要的文体,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由于童话的故事性特点较为鲜明,教师在设计练笔时就需要紧扣童话的人物和故事情境,将练笔的价值点定位于故事发展的核心环节,引导学生从想象与拟人的方式入手,实现对应情境的创设,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教学经典童话《小稻秧脱险记》时,随文练笔的设计究竟该落脚于何处呢?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稻秧被杂草抢走营养,喷雾器大夫最终挽救小稻秧的故事。故事发展的核心和高潮,就在于小稻秧被杂草折磨得奄奄一息。在教学中,在情节发展的这一节骨眼上设计随文练笔就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为此,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笔:“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稻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杂草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发展的情节,通过想象来补充、再现小稻秧和杂草的表现。
这样的练笔设计,可以将学生完全引入到文本的童话世界中,故事如何发展,人物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所有的细节,包括作者没有言说的内容全部都让学生来构思。教学童话,练笔的形式就应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合理而大胆地展开想象,进而最大程度地与作者产生认知共鸣。
二、沉淀内涵,紧扣寓言道理设计随文练笔
寓言的特点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是在最简短的故事背景下对所蕴含的道理进行诠释的文学形式。故事意境与道理诠释之间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其特点:有明确的内在寓意,有生动的类比手法,有精练的文本语言。这就意味着寓言文体下的练笔设计,就应该融合人物形象与文本的内在寓意,使得练笔走向与课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形成高度的吻合。
以《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借助于“南郭先生明明知道 ,他却 ,照样可以 ”,由此让学生对“滥竽充数”这个寓言形成更加深入的感知与理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拓展这一语言所适用的范围,让学生对寓言形成更加全面的深入感知与理解。
在寓言练笔的优化设计中,教师利用寓言独特的文体特点,遵循了寓言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融合规律,保证了随文练笔内在的有效性,在输入性感知与输出性练笔中走向融合,保证了学生练笔的高效性。
三、凸显气质,紧扣神话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神话是每个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民族特点最鲜明的体现,其内涵包括了对世界起源的认知、自然现象的原生解读、社会矛盾的独特解释。对于教材中其他类型的文体,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带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具有非常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另外,神话的故事发展也不流于俗套,相对较为离奇,在表达上也多用夸张、拟人手法,真正体现了神话文体中的“神”字。
以《开天辟地》一文为例,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紧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盘古身体的共性特点,形成一连串的九个比喻句,将神话神奇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随文练笔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盘古的其他部位还可能变成自然界的什么事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双手变成了五指山,骨头变成了大陆板块,牙齿变成了金子,骨髓变成了珠宝,嘴巴变成了盆地……”
基于神话文本下的随文练笔,不仅让学生更加通透地把握了神话故事的发展脉络,强化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同时更在练笔中明确了神话文本创作的基本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四、聚焦人物,紧扣小说人物设计随文练笔
苏教版教材进入四年级之后,逐步开始编入一定数量的小说作品。一般来说,小说有着三个鲜明的核心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一直以来小说就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以最为艺术化的方式来促进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如何发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环境如何设置也是出于人物形象的考虑。为此,对于小说类文本,教师就应该将随文练笔的设计指向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感知与洞察。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借助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人物特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编者编选《三国演义》中这一经典片段时,显然不可能全文摘录,而是在入选教材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与修改,最终呈现在教材中的刘备就剩下了一连串的动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的“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等词语,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刘备这一连串的动作中进行感知与想象,在随文练笔中,让学生尝试选择最恰当的地方增加刘备的对话。教学中很多学生从课文入手,分别选择了以下三处增加刘备的对话:对张飞的不耐烦严厉训斥,请童子通报的彬彬有礼与诸葛亮首次见面的恭恭敬敬。这样教学刘备的人物特征得以凸显。
在恢复还原人物内在心声时,或许学生的练笔与原著的描述出入较大,但只要契合当时的情境,吻合人物的基本特点,能够真正感受到小说内在的张力,就应该视为一次成功的练笔,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
五、顺应特质,紧扣散文语言设计随文练笔
教材中纯粹性的散文并不多见,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教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创作的空间是广泛的,表达的情感是主观的,表现的手法是多样的。事实上,要想实现对一篇散文深入的感知与理解是极其困难的,散文中作者所展现的认知和情感是当下小学生都不曾体会过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疏通,保证学生对散文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将练笔的焦点设计在语言层面上。
如叶圣陶的经典名篇《荷花》这篇散文,作者借助闻荷花、看荷花、想荷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其中有一句“感觉自己突然也变成了一朵荷花,随着微风与荷花共舞”,很显然作者是运用了联想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但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尝试用联想的方式进行想象:“假如你现在就是荷花池中的一条小鱼,你看到的是什么?你又会听到些什么?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教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中的语段与内容,由此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内在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散文的认知与理解。
教材中的文本众多、文体多样,由于创作特点和要求的不同,随文练笔设计的切入点也应该完全不同,但应与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学段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我们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文体特点的研究,树立全新的练笔意识,借助于多样化、立体化的练笔方式,既让学生写出精彩的句段,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