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路径探寻

2019-09-10张雨滋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识课改革方法教学改革

张雨滋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高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文化内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但从整体上来说,通识课教学在实践层面以及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探寻与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提出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议,从而推动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高校通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策略,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教学帮助。

关键词: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改革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在于人才培养方面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高校教育中较为重视培养对口人才,而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视人才培养以及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通识课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高校应重视通识课的开展,解决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当代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探究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生活、正确学习,可以接受思想上的创新与改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成为综合型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校通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中都已设置通识课教学,但是由于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专业课程上,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导致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些许不足。同时,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着文化课以及公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知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两种通识课程是选修课程,占据了极大一部分的教学比例,高校若不完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建立不起完善的教育体系,获取不到具体的文化知识,从而丧失了通识课开展的意义[1]。

二、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设置通识教学核心,划分对应教学板块

部分高校的通识课教学,没有细致划分出对应的教学板块,缺少正确通识课教学核心。同时,通识课教学在文科、理科的分科上也存在些许问题,并且目前的通识课属于选修课程,高校没有为其设置对应的学分,使得学生并不加以重视。因此,高校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应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创新与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合理的划分出相应的教育板块,并设置出相应的学分,向学生们提出要求,规定理科与文科的学生都应选修相对应的课程,把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使学生重视通识课教学,不在继续以混日子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推动高校通识课教学的发展。

(二)建立优秀师资队伍,拓展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高校中逐渐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年轻的高校教师,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优势所在。青年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较强的,愿意挑战未知的困难,能够创新、改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校中的青年教师接受教学挑战,并积极的为教师开展培训工作,鼓励年轻的教师去挑战跨专业课程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应用到今后的实践课程当中,通识课不单只是为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为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先具备专业的个人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2]。因此,高校通识课任课教师,应先拓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掌握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今后通识课教学改革。

(三)采取小班授课方式,课堂形式丰富多样

目前的高校中学生数量较多,因此通常使用大课授课方式,大课授课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多数的大学生都可以获取到知识,减少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在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中发现,大课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通识课教学时,应该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丰富通识课教学课堂形式,使得通识课教学变得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让专业不同或者专业相同的教师自由组合,进行同一节课程备课,保障通识课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宣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论坛讨论以及课上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多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3]。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以及阅读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课后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四)重视通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高校教师若想让通识课教学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引导学生重视起通識课程,让学生了解通识教学的重要性。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指导,尊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4]。同时,受多种因素所影响,部分的大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并能够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进入到通识课程中,引领学生在通识课教学中感受知识的熏染,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理解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改善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推动高校通识课教学的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培养德才兼备、专业技能良好的大学生,不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渲染。因此,高校教师应有着“兴于人文,立于品德,成于技能”的教学思想,创新、优化自身的教育手段,加强对于学生的通识课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功利、道德、自然以及天地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学生今后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推进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琸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需求及应对措施探析[J].新西部,2019(03):154+158.

[2]张丽杰.高等学校人文类通识课慕课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91-93.

[3]王晓梅.本科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165.

[4]刘伶俐.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上),2018(12):166-167.

[5]张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学通识课教学改革[J].文存阅刊,2018(05):169.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第四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400A14)

猜你喜欢

通识课改革方法教学改革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法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