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思考
2019-09-10姚聪聪王金磊
姚聪聪 王金磊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着西方价值观念泛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学生重功利轻理想信念、网络舆论监管缺失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建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三要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亲和力;四要用好网络等大众传播新媒介,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2—0084—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肩负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加强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把握新时代,应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大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一、夯实基础:深刻认识新时代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这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政治方向问题。高校作为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始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态势的现实需要。从学校层面来看,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最大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大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正确认识”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力方式,也是办好中国一流大学的根基。从个人层面来看,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上达到团结统一、情感上达到精神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
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来共同努力建设,新青年需高校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他们的灵魂和精神,高校青年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国家建设和宏伟目标的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此外,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线上与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双向互动,使学生在网络这一新载体中也能够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网络中通过坚守主流意識形态维护社会正气,自觉抵制网络中虚假意识和错误思潮的腐蚀,从而净化网络空间,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二、认清重点:科学理解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各种挑战。从国家层面来看,西方价值观念泛化问题冲击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地位;从学校层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从个人层面来看,学生重功利轻理想信念问题,使得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得到削弱;加之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管缺失问题,使得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部分学生直接将网络中不良影响带入学校,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西方价值观念泛化问题
当下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在积极谋求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渗透到我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文化道德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全球化时代多种外来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认同,使得我国高校这一思想文化主阵地最先受到冲击,严重影响着青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制约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美国中情局曾经针对中国制定了“十条诫令”,在第四条中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也是西方传播社会思潮的“重灾区”,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将高校作为重点目标,将高校青年作为攻击的重点对象,腐蚀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为仅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局限了社会多元性文化的发展,结果导致不少意志不坚定学生成为了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的主要对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当前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識形态教育存在着教材上失语、论坛上失声、话语上失权以及少数学生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无用论”等现象,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这也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之一。首先,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地位弱化。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采取传统的教育理念,理论创新不足,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边缘化现象加剧,使得其意识形态功能及地位难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其次,教育方式僵硬化,教育目的功利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显性的大力宣传方式让学生感到“灌输式”教育难以接受且内化于心,教育方式的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加之部分思政课老师教育目的功利化,只是单纯的完成上课任务,打造一门“网红课”,并没有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学生重功利轻理想信念问题
新时代呼唤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高校是培养新时代新青年的重要场所,但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少数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浅、社会经验不丰富、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注重市场经济效益和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比率,部分同学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人身攻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国家、集体意识淡化,出现信仰危机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淡薄现象。这些功利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观、入党动机、择业观,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功利化,对高校各类评比优选也以功利化为主要倾向,忽视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抱负,忽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所担当的责任贡献和使命,进而难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方式,部分青年轻视思政基础理论课,不能时刻将所接受的教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而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四)网络舆论监管缺失问题
新媒体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宣传环境,使得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不复存在,大大冲击了原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工作的生态环境。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由便利的同时,如果对互联网监管不力,其虚拟性、自由开放性也会给人们传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并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对人们进行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西方文化。高校作为大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学生又是使用互联网较频繁的群体,这就势必直接将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侵入高校学生内部,从而使社会上一些丑化现象和不良影响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传入高校,出现了思想混乱现象;加之一些高校教师在使用网络语言讲授课堂内容时,不能把握尺度,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误导。此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频率加快,就使得一些表面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青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使得在学校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兴趣大打折扣,网络舆论中的某些负面言论也影响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舆论监管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三、把握关键: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理路
构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样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形态,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更需要全体社会人员共同实践,从而加强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
(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依然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被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管意识形态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要始终坚持党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的原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
高校党委要在高校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一项政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统领和首要地位,集中维护党中央权威显得尤为重要。党委是担负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带动其他部门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两个层面巩固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善于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和民族特色,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使得我国理论研究能够掌握价值观的话语解释权,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在实践工作方面,要始终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的基地和高地,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其他学科也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利用好校园文化和校风校训的潜移默化作用。各个部门和党委要相互配合,善于工作,形成合力,加强课堂建设。通过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的语言和学生熟悉的事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敢于并善于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二)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建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与时俱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大学里最难讲的课”讲好,往往离不开精妙的课程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讲授和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因此,高校要根据不同时代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是要创新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要随着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摒弃过时理论,通过引用社会热点话题和案例讨论等方式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即时感受到新时代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及新战略,及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思想成果。
二是要创新教育形式。除了讲授具有思想深度的思政理论课,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就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和“注入式”的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研讨式、启发式和疏导式的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热情。同时,针对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不多的学生,要用平民的风格和平实的语言、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权威。
三是要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是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代言人,他们的行为和素质对大学生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意识形态教育队伍首先自身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受教育者讲解好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教育引导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辐射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三)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亲和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青年要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就要摒弃那些所谓的功利主义、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真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目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应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和践行为核心,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调试性发展,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亲和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一是学生要增强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同。高校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要引导学生在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而认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健康文化氛围中感受思想激荡,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下提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在理性的思考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升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感。
二是学生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经历中,真正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人脑人心,切实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更多的喜悦感和实践感。
三是学生要认清楚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青年要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理论和现实意义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做好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带来的实效性和亲和力的影响,因此,要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真正使意识形态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用好网络等大众传播新媒介,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最前沿,当前高校大多数学生都是95后,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网络开放自由、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的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中的一些错误思潮很多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现出来的,网络的不正当使用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力。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高校要积极用好网络等大众传播新媒介,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阵地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实现网络这一线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载体功能,从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是要构建符合大学生认识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构建一个知识、思想、服务和趣味于一体的校园网络体系,通过运用网络这一手段,将枯燥的思想理论课变得更加有趣、喜闻乐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求知欲,培养青年媒体素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发一些红色相关主题的网站向学生正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是要健全网络管理的监督体制,优化网络舆论环境。针对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或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文化攻击,要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校园论坛社区、微博等实名登记注册,综合使用技术、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坚决杜绝通过网络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象,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三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从而抢占网络意识形态的道德制高点。为此,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化建设,建设网络课程,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受正确思想的舆论引导,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分析机制,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责任编辑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