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体定教:演讲词教学的逻辑起点

2019-09-10韦伟

关键词:演讲词

韦伟

摘要:“依体定教”是演讲词教学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操作”是演讲词教学内容确定与呈现的分路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教学,通过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通过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通过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通过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关键词:依体定教 演讲词 《最后一次讲演》

“依体定教”即“依据文本体式精心挑选教学内容,细致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严密规划教学流程”等。然而,当下的演讲词教学却大多深陷困境,主要表现为:把演讲词当作议论文来教并使之淹没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全然无视“面向关注,现场表达”的文体特性;教学缺少“单元统整”的有效抓手,游走于孤零零的“定篇”学习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的“例文”滋养。演讲词教学亟须一场“突围”。

下面笔者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次讲演》为例,从“辨体”“定性”“选点”“操作”四个层面论述演讲词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呈现。

一、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

文章必先乎体裁。“演讲”在词源上是指基于语言来阐述、说明与表达。诚如《说文解字》所说,“演,长流也”“讲,和解也”。有学者认为,演讲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讲与演密切结合的口语表达的最高形式,是以广大听众为对象,以发表主观思想感情为内容,以说服人、感染人、培养人、改变人为目的的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所谓“演讲词”,就是为进行演讲活动而准备的文稿,是体现演讲主题、演讲思路与演讲语言的散文。可以说,演讲词是散文的一种,有着独特个性和迷人风采。

与一般意义上的散文相比,演讲词注重对象感和现场感,时刻考虑听众的理解水平和即时反应。演讲也区别于寻常的朗读: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创造性活动,正所谓“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而演讲是将演说人的内心意图转化为公开场合的口头表达,为了保证演讲效果,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亢时徊,语气时浓时淡。基于此,笔者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出“演讲词”的文体特征(见表1)。

二、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

演讲词教学应聚焦演讲词的艺术形式,深入“文本如何”以及“文本因何而如此”的内在肌理。《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根据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即兴演说的内容整理而成,声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颂扬了李公朴为民主与和平而英勇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号召人民群众与敌人斗争到底。不同类型的演讲词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鼓动性演说的《最后一次讲演》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释其中十足的“演讲味”。

(一)多种句式的交替:鼓动下的即兴性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这种反问句与感叹句交织呈现的例子在《最后一次讲演》中不胜枚举。这是作者面对特务分子搅乱李公朴追悼会时的情绪“产品”,旨在以情感感染他人、激发斗志。这种多变句式有助于演讲者感情的喷薄而出——一边是愤怒、斥责和仇恨的情感呼之欲出,一边是刚正不阿、视死如归和坚守正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闻一多的演讲技巧,即“如何利用句式紧扣听众内心,使听众随着演讲者思路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感受演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的人物形象。

(二)人称口吻的变化:鼓动下的政治性

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提及李公朴和“一二·一”事件中的青年学生时分别用“他”“他们”,语气热情,满怀崇敬;提及自己和爱国志士时分别用“我”“我们”,表达亲切,坚定不移;而斥责特务和反动分子时分别用“你”“你们”,充满蔑视,怒发冲冠。叙述人称的不断转换是为表达思想情感和政治目的服务的,一头是表明与听众团结一致,奋战到底,一头是将自己与听众和特务区分开来,宣泄内心极度的愤恨和无限的谴责,极大地提升了演讲的鼓动性和战斗性。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揣摩语体色彩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三)感情色彩的反差:鼓动下的针对性

《最后一次讲演》饱蘸演讲者的爱憎情仇:时而冷峻如铁,有檄文的强烈气势;时而热情似火,有散文的独特气质。“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责问敌人时,演讲者措辞激烈,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将敌人的丑恶嘴脸昭示于朗朗乾坤之中。“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歌颂先生时,演讲者情潮奔涌,烈火喷发,信心倍增,彰显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战胜的满腔豪情。情感的泾渭分明点明了此次讲演动机、内容、对象等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体现出情感的鲜明性,态度的一致性,立场的坚定性。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体悟演讲者的情感波动,品味演讲者调动听众情绪的艺术技巧。

三、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

教学《最后一次讲演》要着重考虑两个问题:

一方面,要根据文体特点和篇章特色整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点”,一要关涉鼓动性演讲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语言的鼓动性;二要牵连文本的个性特点,比如句式的多变、人称的转换、情感的丰富等。这样的选“点”才有“扭打”的必要,才是本文教学该明晰的方向。在观照以上选“点”的基础上,《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把握演讲词内容,注意演讲者语调,感受演讲者情绪,揭晓演讲成功秘籍,为模拟演讲做准备(此为教学重点);(2)模拟情境演讲,揣摩演讲语言,体会演讲词文体的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等(此为教学难点)。

另一方面,要以能力运用为核心构建“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之一,它的顺利开展需要明确的任务牵引。这一任务可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跨越。《最后一次讲演》的活动教学可沿“演讲者如何调动听众情绪”的学习轨道展开,在创设的拟真的演讲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譬如,《最后一次讲演》的第一、第二段,教学重点应落在演讲者(学生)如何利用语速、语调、重音等手段将其中“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以实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此外,提供演讲的评价量表(见表2),明确衡量标准也是提升活动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达成“以评导做,以评促改”之目标。

四、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鲁迅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如此看来,《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须高度融合。其操作路径大致如下:

【导语】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样的画面——在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在“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一历史场景!

【过程】

1.读文知意:从文中找出语句组合起来概述内容。

2.披文入情:3种人称、11次掌声、44个感叹号是本文的亮点,分别揣摩其表达效果,并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析文知理:请从听众对象、演講内容、语言表达三个维度分析重点语句和语段。

4.学文运用:演绎历史画面,再现历史场景;出示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

【结语】

本文的语言艺术和同学们的激情演讲完美地演绎出“雷鸣电闪,震撼山河”的既视感。其中感情浓烈和哲理浓厚的语句,读后仍令人无法忘怀……请任选一句作为话题,另写一篇演讲词。

对于“这一篇”教学操作路径的开发,既要观照文本体式的本质特征,又要凸显文本内容的个性特征;既要指向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又要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大概就是演讲词教学难点之所在,需要我们着力去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2] 郑后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 马磊,徐林祥.新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七十年:回顾与展望(下)[J].语文教学通讯,2019(30).

猜你喜欢

演讲词
把握任务 突出差异
基于大单元视角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You
《学习演讲词》教学设计
“战疫演说家”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
个人的存在与拯救
回归课本 以读导写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