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三维五步”有效培训模式的构建

2019-09-10王丽杰杨颖邹春艳潘威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教研乡村教师培训模式

王丽杰 杨颖 邹春艳 潘威

摘要: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对教师来说,从理论的学习到内化再到行为的外显,是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传统的大规模集中培训,导致“工学矛盾”突出,投入大,产出少;而“三维五步”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可以有效缓解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排除继续教育的死角,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三维五步”培训模式;乡村教师;网络教研

发展乡村必须发展好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全方位提高乡村全员教师素质。依照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提出的“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的要求,紧跟时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坚持问题导向,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并依托工作室成员辐射延伸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针对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探索构造了乡村教师的“三维五步”有效培训模式:“三维”是指培训设计者、培训组织和实施者、培训学员三个维度;“五步”是对每个维度提出了五步方案。“三维五步”研修可以集中各地的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可以相互借鉴教研的方法与经验,借脑思考,借力发挥,低投入,高产出,缓解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排除了继续教育的死角;在联动、协作、交流中,让我们获取更好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了研培成果最大化、研培途径最简化、研培方法最优化。

一、培训设计者——五个“一体化”提升培训实效性

自2003年以来,我们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培训的新理念、新方式,形成了乡村教师培训新理论,从培训设计上提出了五个“一体化”,有效保障了培训质量和效益。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育理论虽然重要,但不一定就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具有的理论需要被发觉和提升转化成实践行动,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理解学术理论的含义,认同其精神并在行动中落实,才能在接受外来理论时找到结合点,与不同理论形成对话,与学者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平等对话的“实践共同体”,其专业发展才会有丰富、充沛、多样的“源头活水”。

以往培训的思维方式是,只要把科学的理论传授给教师就能被认同、会运用,这就导致了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真正指导教师认识和行为的还是自己内在的认识理论——“内隐理论”,即隐藏在教师内心的、嵌入教师日常思维的那些理论。这提示我们在组织培训和教研时,应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发,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澄清、辨析已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地理解和接受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将新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

(二)過程一体化

培训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培训中期以准备的案例展开对比式研讨,培训后期长期跟进,这种研修方式也可称为前移后续研修。研修过程包含四个环节:确定主题、前移研究、正式研讨和后续拓展。首先,研修主题一般来源于日常研究中比较聚集的问题;其次,围绕主题,在教研员及业务校长引领下,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基础进行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学生状态、尝试教学设计工作等;接下来,在固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研讨,以研讨课、专题论谈、专题报告、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最后,根据前移研究和正式研讨形成的资源,组员各自开展教学重建、随笔撰写、网上论谈、成果梳理等工作。

按照“三维五步”模式,我们在前郭县开展了“思想花开之数学备课”网络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突出一个“研”字,从筹备到实施,全县联动,共备共研。

1.前期有“向”

这里的“向”指的是方向。一是培训者的方向:在筹划过程中制定好研培目标、研讨主题、研讨形式等一系列相关准备,然后沿着既定的方向做好前期相关工作;二是参培者的方向:在培训前一周全县统一下发通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参培者主动思考,了解培训的主题,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将前置性学习有效落地。

本次培训的开展是工作室成员提前半年在课例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团队成员经过研磨确定由教学片断、方法提炼及体验题设计形成备课案例,开学初以年级为单位确立研磨课题,全县联动,34所学校共备共研,以校为单位确立中心发言人,选取年级代表在培训会议上参与交流。在筹备过程中召开会前会,派专人在研修群内进行备课指导,有效答疑,以零散、碎片化方式进行,随时随地,按需供给。

2.中期有“想”

培训中学员必须参与研讨。培训的过程中参培者因为有前期的学习准备,带着“想要”走向“要想”,从“向”到“想”的过程是目标落地的过程,也是将会前会的困惑、期待走向深入思考的过程。

本次培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数学思想,如何在具体课例中体现数学思想”。通过前期学习与思考形成自己的实践案例,全县各校主备人按照年级顺序进行网络分享,工作室成员形成的案例作为样板案例呈现,通过对比研讨,相互影响。主持人在每个年级分享之后根据实际生成进行有针对的点评指导,解决参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培者带着会前“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会中,在培训过程汲取、吸收、内化,从而转化为“要想”践行新理念、“要想”解决新问题、“要想”尝试新方法。

3.后期有“详”

后期有“详”,学以致用。根据前期研究和中期研讨形成的资源,培训后期制定详尽的跟进计划,让参培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培训后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定期反馈,做好评价。这一环节是从“要想”到“会想”的转变。

(三)虚拟现实一体化

以往的教研或培训所产生的影响,只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县,而网络教研则不受任何限制。专家的一场讲座,可以让全国范围的教师同时受益;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可以征求不同学校的意见;总结一个经验,可以与各地教师分享。网络以其简便、快捷的优势,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部门研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良、便捷的工具和自由民主的交流环境,使校本研修培训者的培训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成为全面参与、跟踪推进与循序提高的过程。因此,网络研修可以成为新时期乡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弥补常规教研中的不足,初步构建了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教师团队为主体、以学科问题为主题的“立体式网络研修模式”,兼顾即时性、交互性与公用性,选择了QQ群组、UC视频房间(现在是CCtalk)、教师博客空间及教育教学论坛为研修的基本工具。四种工具中有的适合视频课例评议或视频讲座,有的适合即时问题交流,有的适合资源存储。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工具的优势,构建研修的交互平台,通过多人交流、视频转播、博文撰写以及论坛跟帖,对工作室成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与指导。

我们利用“天网”,对乡村教师进行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远程培训,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地网”实行网络联盟,组织乡村教师、县区教研员、培训者和业务领导利用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进行在线学习,教师与培训者、教师与业务领导之间利用网络在线交流、在线评价;利用“人网”,进行菜单点击式培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中心主页、博客、UC课堂、双向视频系统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种“三网合一”的培训模式,使培训研修经常化、研修效果最大化。

(四)市、县、乡一体化

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把教研部门的单向授予、支援变为合作与引领,从而激发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形成市、县(区)、乡一体化研究。

1.组建主体团队

以学科为单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荐办法,由基层学校根据《新课程研究网络成员推荐办法》,推荐那些师德修养优秀、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功底厚实、能带头参与研修的学科拔尖教师作为网络成员人选,以市级学科教研员为中心,组建市、县(区)、乡三级联动的学科研修团队。

一是根据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量体裁衣制定发展目标,明确网络成员“六项能力”的长效培养目标。即通过网络研修,使网络成员提高以下六种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组织教研活动能力、实施学科教师培训能力、联系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是明确任务分工。市级学科网络成员负责确定学科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向网络中其他成员下发研究方案,并遵照方案开展研究,建立学科新课程研究博客,对该学科新课程的实施进行研究和指导,随时监控学科网络运行情况并做出评价;县(区)级学科网络成员负责对本县(区)本学科研究网络进行管理,了解一线教师的需要,反馈研修效果及学科协作研究;乡中心学校的网络成员主要完成每周“五个一”的研修任务,即:一次网上相约研讨、一个论坛问题帖、一篇教学反思日志、一个案例分析、一次校内交流。实现“培养一人、激活一科、带动一片”的目的,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人力支撑与专业支持。

2.确定主题内容

网络成员结合“五个一”的研修任务,对本县区或本校教师定期做调查问卷,了解同伴的教学困惑,引领同伴走进网络研修,并将收集到的学科教学问题、学生教育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提炼研修主题,使各种问题专题化。在专题研究的驱动下,引领校本研修培训者培养对象开展自我学习与深入思考,再通过定期网上集中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各县区的网络成员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在“统计图表”和“可能性”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比较多,因此确定了“统计与概率怎样教”的专题,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后对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本体知识、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及练习设计等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解决了近百条小问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课例录像、案例分析及教学建议等丰富的资源。

3.实施过程研究

理论与实践双行线。研修问题来自一线教师,研修所形成的解决策略就应回归于课堂。为此,市本级教研部门拟定具体操作的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各县区及学校根据研修内容对主体模式进行细化、修改。例如,相关学科教材问题的模式可确定为:调查了解—提出问题—教材分析—实践应用—评价反思—创新运用;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模式可确定为:提出问题—分析调查—提出假设—实验论证—总结经验;相关教学教法的共性问题研究可确定为:确定专题—细化问题—制定方案—收集资料—交流研讨—总结策略等。在具体的研修过程中,提升网络成员的综合能力,积累教学实践的有效资源。

(五)培训者、授课教师、学员一体化

培训者、授课教师、学员一体化的模式,即多边互动的培训模式。多边是指培训者、授课教师、学员;互动就是学员和培训者、学员和授课教师、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互动起源于问题,之所以产生了互动,是因为学员有了问题。

二、培训组织和实施者——突出培训过程的科学化、精准化

在主持人五個“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培训的组织和实施者,坚持过程的精准、系统,从培训目标开始到培训后跟踪,都有明确的“专业引领”意识,可以概括为如下五步。

(一)唤醒自觉,确立目标

1.唤醒教师专业自觉是确立目标的前提

当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每一个教师都身负重任,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担负的责任更重。那么农村教师培训自然也成为新时期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培训,我们的认识是,不能指望一次培训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学教研问题。一次的培训只是思路的引领、教研激情的点燃,培训的结束只是研修的开始,唤醒自觉才是培训的应有之意、应尽之责。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队伍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具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如果教师缺乏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方法,那些外在研修活动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只有教师们从内心深处认同研修对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意识到研修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带给自己成就感,充分感受到研修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投入其中。

2.依据需求确定成长目标

需求评估是教师培养的起始环节。用问卷调查、座谈征求意见、书面材料分析等方法了解每个教师的个别需求,分析每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明确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训内容。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定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系列。

3.利用地平线报告确定长期目标

地平线报告是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新的信息技术及其对于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潜在影响。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薛恩认为,个体经过长期的职业实践后,对自己的需要、动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体终身所认定的职业生涯系留点。地平线报告能帮助教师规划最佳发展路径。地平线孕育着人们的希望,它不仅有广度、深度,还有高度。让每个教師心中都有一条“地平线”,教育才能创造感动,传递温暖,推动成长。

(二)创设情境,明晰培训和教师发展路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主要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深厚与积极,教学风格和品质的独特与卓越。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出“读书、实践、研究、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三)课题牵动,专家引领

培训不能光有短期行为,还必须“打持久战”,坚持一日师生、终身交流。具有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一线教师成长、进步。实施专业引领,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们始终坚持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研,整个工作都要围绕一个大课题展开。在工作室的启动会上,确立了三年内研究的课题“长效课堂”,以此牵动每年、每学期的研究专题、每个成员课堂教学体现的理念,每篇博文、每个话题都以此为核心。

通过名师导引,把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上。课堂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把课题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并与教学内容及过程交融在一起;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将阶段研究成果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推进问题研究在纵向、横向深入持久地向前推进;如何解决在问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靠的是学科研修团队,这个团队需要有深厚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导师。导师既能上有引领性的示范课,又能从激励教师成长的角度评课;他们既是课堂教学能力强的实践者,又是指导课堂教学的理论者。这种有效指导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能够从课堂效能观的角度反观课堂、审视课堂,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四)构建平台,专业支持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就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转换器——把教育理论变成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教学技术。工作室要建立支持系统,以保障研修过程的有效实施。

1.组织机构保证研修工作的规范性

主要由主持人直接牵头,建立网络研修活动管理团队,整体规划研修工作的发展方向、教师培养的发展目标及研修形式等。在这个机构里,必须提供专业的支持。

例如,2011年一些教师对“课堂上如何体现数学文化”感到困惑,工作室成员上了几节课都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理念。这时主持人和成员共同上一节“观察物体”,给教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理念。2014年5月召开第一轮名师工作室总结会时,为了贯彻“让数学思想像呼吸一样自然落地”的思想,主持人上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示范课,给全体成员及全市的其他数学教师进行了较好的示范引领。

2.技术手段加强研修工作的专业支持

由信息技术提供研修过程中技术方面的支持,如根据研修的需要,进行网站管理、课件开发、光盘制作等。由信息技术教师协助主持人组成资源管理团队,参与研修活动的策划、宣传、实施、总结等过程,并将研修过程的资源进行保存、整理、共享,既方便不能在线参与研修的教师查找、阅读,又使问题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

(五)机制驱动,共同发展

建立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共同发展的命脉。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研培训,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就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动模式”。

1.任务驱动

将成员素质提高确定为工作室的核心内容。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做课题,写博文,上研讨课,做专题讲座,开发课程资源,承担送教任务,等等。

2.校长带动

通过交流,让培训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的校长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增强校长的自觉性。

3.舆论促动

充分利用网络、书刊、活动、检查等形式和机会进行研讨、宣传,使更多的教师理解、认同。

4.事实触动

在指导时从教师实际出发,抓住薄弱点,小步子、大研究,逐渐推进,激发教师自我再提高的欲望。比如,为了让教师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我们制定了名师工作室成员考评细则,每两个月按细则考评一次,实行末位淘汰制。

三、培训学员——要求学、用、思并重,做到“知行合一”

“三维五步”培训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通教师的成长路径。重点和核心是参加培训的教师学做了什么,怎么学做的,学做后有什么效果或者变化。我们用“五课”来规范学员的学习行为:学课、研课、试课、磨课和悟课。

学课:培训前期培训团队打磨示范课,也就是让学员学习的课,培训者按培训主题指导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员在培训期间集中学习。

研课:在学课的基础上,培训者和全体学员一起研究示范课背后的教学理念。

试课:学员在学课和研课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实践,尝试上课。

磨课:学员将实践课例和示范课进行对比,研究后找出不足和差距,进行反复磨炼的过程。

悟课:学员在经历“学、研、试、磨”四课后的感悟,经过反思、总结、提炼后将所学、所思、所悟内化成自身的积淀。

参培学员完成规定的“五課”后,还要依托网络,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交换。每次活动前,培训者要建立QQ群组,发布教研主题;培训中,工作室主持人组织并指导教师在QQ群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培训结束后,培训组织者(主持人和各分科教研员)整理归纳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发帖到论坛或教研网上,供教师们后续研讨和实践。

2019年6月我们团队赴新疆吉木乃县送培,取得了非常好的培训效果。具体做法是:事先通过网络与吉木乃县的教师进行隔空对话,了解他们的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状态及当前最困惑的问题。经过调查了解、对比分析,明确送培主题——基于学习心理的新授课和复习课怎么上。这种模式能够做到“理论落地,实践开花”,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学理念,再帮助教师把教学理念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力求通过一个理论的学习,引领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实践—理论—实践—反思”的研修路径,让有意义的学习真正发生。让教师们在做中研、研中行、行中思,经历知行合一的研修过程。

总之,我们不但提出了“三维五步”有效培训模式理论构想,而且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年来,我们运用“三维五步”培训模式,开展了国培、省培、市培以及县(区)和基层学校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线下讲座100多次,讲座专题20多个,围绕近百个教学问题,提供音像资源100盘,培训教师1万多人次,为全市770余所农村学校培养了校本研修的培训者。“三维五步”培训激活了一批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2239人建立教师博客,发表日志28141篇,互动评论36000余条,取得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的研修效果,真正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理论”的指导[N].中国教育报,2008-05-03.

[2]王振存.论当前国际教育现状、实践发展特点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2010(2).

[3]王丽杰,孙洪东.“三好”数学:真正解决数学教育的难题[J]. 辽宁教育,2017(19)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网络教研乡村教师培训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