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项目化学习中的作用
2019-09-10孙冬怀
孙冬怀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这种跨界的学习方式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在提升学生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项目化学系中,校长应研究“人”,理解项目化学习之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研究“三种关系”,弄清影响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关键要素;研究“学校 ”,建设一个能够真正称为学校的地方。总之,校长在项目化学系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学校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这种跨界的学习方式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在提升学生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校长,在项目化学习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研究“人”,理解项目化学习之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为什么学生听了之后容易忘?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认为学习没用?是什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很多老师更多关注的是传授完整的知识系统,却忽视了“人”的发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而是个体在与学习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知识只是载体,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包含重要学科内容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带着有限的知识离开课堂,最多只是把新知识装进大脑,而不是置身于问题的世界,将自己的观念和来自书本的观念作出对比、联系、辨识及选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能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以调研为基础和以结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突出人的价值、人的需求,遵循人的学习规律,利用人的学习优势,用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的学习方式。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概念均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和把握,通过高阶的驱动性问题,形成创造、问题解决、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实现跨越情境的迁移,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创造出新知识,进而形成素养。
二、研究“三种关系”,弄清影响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关键要素
项目化学习如何在学校落地?这种学习方式由谁、通过什么课程来实施?如何来评价?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的关系
上海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的“项目化驱动学校课程结构性变革”,蒲公英泉源实验学校以全时段、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特点,以全程项目式学习建立学科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聯系的实践,给了我们重要启示:项目化学习与学校课程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项目化学习需要有课程设计的支撑才会有生命力;好的课程,需要与其主旨相呼应、与其内容结构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否则课程育人的目标难以实现。
近几年,我校通过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三三三阶梯课程建设”的牵动,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在其中一类创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课程的学习方式对课程效果有很大影响。《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破各类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提炼课程主题,探索全课程、主题式;从关注习题解答、考点的接受学习,到关注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策略和高认知能力的探究学习;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自主阅读、主题探究、深度思维、玩中学、做中学。所以,我们在“创意德育”和“创意STEAM”的实施过程中,从最初关注学习内容的选择,到逐渐注重学习方式的选取。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先后确立了上善影院、上善超市、比特科学实验、蘑菇种植、校园物理生活安全、木工创客等项目。同时,围绕“创意STEAM”中小学大科学课程的开展,设计各类学习空间,如科学探究项目学习室、数字地理VR教室、创趣园种植基地等,为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提供多元空间保障。先有课程,后有项目,然后再根据项目化学习对学生能力(专注、思辨、表达等)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
(二)研修与项目化学习的关系
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思路。教师不再是学习进程的领导者,而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关键环节给予学生支持。这种转换,对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通过研修来实现转换在项目化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采用概念思维,加强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等的研修。项目化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包括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个构成要素,具有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等基本特征;同时,还要让教师准确辨析项目化学习和主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之间的异同点。
采用系统思维,加强对项目化学习工作骨干团队和各项目团队的建设。通过骨干分包项目、进修学校研训教师领衔指导项目、中小学教师混合联动等方式完成研修组织系统建设;加强对课程改革、中高考改革精神的学习,对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联动交流和学科课程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以前我们的项目化学习,针对跨学科的任务项目较多,因为中国的课程主要是学科课程,现在的研修也逐步走向对学科课程内部的项目化设计,如学习化学课程学习混合物的有关内容,老师们就设计一个项目学习任务:从自然界中的盐到餐桌上的食盐,这样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强,参与度更高),以及加强对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学科和跨学科教学的研讨,尤其要加强对项目化学习关键问题的研究。比如,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如何使知识在项目中发挥作用、促进真实问题的解决,这是项目化学习中的关键。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也是研修内容的重点,学习支架是教师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建的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当学习支架与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科目标时,项目学习的每一个活动和过程将变得更有意义,进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真正的问题。
采用结果导向思维,将教师的项目化教学工作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引导教师通过“学习研修—项目实践—成果固化”的工作程序,定期开展项目化教学进展交流、成果展示,激励教师不断进行项目升级。
(三)评价与项目化学习的关系
展示是最好的评价方式之一。项目化学习正是重点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如戏剧表演、音乐、游戏、产品介绍等,很多项目最后能产生作品。重要的是,这种展示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有意义的,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获得提升的一种体现。展示的对象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学生,还可以是曾经为项目学习提供过帮助的人。当然,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展示,还是反映研究过程的“数字故事”展示,都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学生、特定的成果、现实的情况搭建好“展示支架”,让学生在学习时免于竞争的困扰,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让学习动机由外部转向内部。
三、研究“学校 ”,为项目化学习搭建新平台
进入完整的项目化学习中,我们会发现项目化学习对所需要的课时、资源配置、空间、评价、学校管理要求都很高,需要多元的平台、良好的沟通机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教研团队在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共建,以及学校与教师团队在项目和学校课程结构上的持续探索,这对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将带来冲击。我们需要对学校提出新的设想和规划。
学校应该是学习的地方,是允许学生适当放慢节奏、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我们需要构建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他们通过学习成为真正的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验式和实践式学习方法,通过“做项目”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育多方面能力;即使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当他们用心去努力解决问题时,会发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优势。
学校应该是个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学习者的地方。芬兰在2014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也提出: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唯有帮助他们成为自我学习者(自己设定目标、掌握学习策略、反思学习)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现乐趣,体会学习的意义,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学校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地方。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开发,实现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助力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把学校变成一个学习型社区,建设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的地方,充分体现校园的个性、自由、开放,并且与实际生活和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校长,还需要思考更多与项目化学习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使学校与大社区、大学城、大企业形成空间功能、教学资源的互动关系,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如何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和确立项目研究方向,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何依托项目化学习方式,参与到城市和社区发展变化的进程中?
总之,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适合项目化学习的新型学校,让学校为项目化学习提供更多保障,让学校在新的环境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踐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2] 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3]罗伯特·M·卡普拉罗.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
(责任编辑:李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