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语境下的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
2019-09-10李漫
摘要:主题语境下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引入主题语境;在研读语篇的活动中,探究主题意义;设计各种分析比较活动,内化习得的主题知识;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基于主题语境多模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写之前的读、读之后的写还是写之后的读,均基于主题语境来设计,找到读与写之间最佳的契合点。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主题语境语言能力
“读写一体化”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读写课中,读是写的源头,写是读的最终成果。这种课型既规避了常规阅读中输出的不足,又弥补了专题写作课中输入匮乏的缺陷。要设计一节成功的读写课,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或写评论,最后让学生集体合作来完成与主题有关的写作任务。当然,无论哪种写作任务最好都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联,要建构真实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情境。因此,主题语境是读写衔接最佳的契合点。它既可以有机地弥合读与写,又能让读与写成为有主题意义的活动。主题语境下的英语“读写一体化”,即依据教材中的语篇进行文本解读,探究其主题意义,然后依据特定主题,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适切的写作活动。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3 Reading板块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的读写课,开展了基于主题语境的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模块七属于选修课程,Unit 3的主题是The world online(网络世界),隶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科学技术”主题群。该文本由两篇演讲稿构成,讲述网络对人们的影响。第一篇为积极观点,第二篇为消积观点。两篇演讲稿结构清晰,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网络主题是学生熟悉且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并未形成对于网络的正确态度,甚至有些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以致引发很多身心健康问题。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并利用所学语言和文体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是:(1)掌握阅读议论文的阅读策略;(2)模仿教材文本的结构,撰写与主题相关的议论文;(3)形成对网络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流程及活动分析如下:
一、主题语境的引入准备——情景回放,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读前活动中适当引入主题语境,是一节基于主题语境的读写课成功的关键。主题语境的范围很广,但对学生来说,可以粗略分为熟悉或者陌生、有趣或者无趣。对本课的主题语境,学生不仅熟悉,甚至已经审美疲劳,在上课时容易产生倦怠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入手。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了该班学农活动的精彩瞬间。有学生劳作的场景,有学生品尝农家美食的场景,也有学生举行篝火晚会的场景。学生一看到这些图片,便兴奋不已,唤起了美好的回忆。在歡快的气氛中,教师抛出问题:Where did I get these pictures?学生七嘴八舌,有说从校园网下载的,有说老师偷拍的。随后,教师又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有该班班主任的微信朋友圈的截图。当看到素来严肃的班主任发的朋友圈,学生哄堂大笑,一下子来了兴致。教师接着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学生的思维不断打开,在头脑风暴中,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此,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网络影响的主题学习活动中。
二、主题语境的探究理解——研读语篇,探究主题意义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简单说,就是解决what,why,how的问题。What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即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How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本文的主题是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文体属于典型的议论文。因此,教师设计了“reading for structure(结构阅读)”的活动,出示问题: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passage?
教师给学生20秒的时间,让学生把握该文本的主题和结构。学生依据主标题和副标题,很快得出本文的主题是网络对于人们的正、反面影响。本文由两篇辩论稿构成,分别为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网络对我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和The Interne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网络对我们的生活有负面影响)。教师带领学生先研读第一篇演讲稿,依旧从语篇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然后,依次提出两个问题:(1)How many points did the writer make in the first speech?(2)How did the writer support his points?
两篇演讲稿结构相似,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剖析第一篇演讲稿的结构特征。议论文的行文特点是论点提出后通常会有一定的论据支撑。依据该演讲稿的文本特征,教师让学生在仔细分析每个论点时,从文本中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在研读文本结构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议论文的文本特征和写作范式。
在梳理完文本结构后,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探讨文本的写作特色,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对于读者的人生启迪。
教师针对每段文本不同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问题1:What do people first turn to when they need information? Why?
问题2: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skeptical(怀疑的) voices at the beginning of paragraph 3?
问题3:Whats the function of statistics and survey results listed here?
问题1虽然是针对第2段中的信息点而设计的,但教师将其变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实践快速回答。随后,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设问,将学生活动置于真实情境中,纵使是课堂提问也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问题2是针对辩论常用的“hit back(反攻)”策略而设计的。在辩论时,为了更好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先抛出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驳斥。这样的辩论技巧,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教师用质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种辩论技巧。
问题3是针对议论文的写作手法而设计的。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会采用各种手法,例如,提供数据、提交调查报告、举例说明。第一篇演讲稿采用了前两种方式。教师先提供原文的数据和调查报告,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数据和调查报告具有什么功能。这样就引领学生从read between the lines(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到read beyond the lines(读懂句子之外的意思)。这三个从低阶到高阶思维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主题语境的应用实践——分析比较,内化主题知识
在带领学生研读第一篇演讲稿并已经形成结构化知识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运用刚习得的知识,自行对第二篇演讲稿进行研读解构,并与第一篇演讲稿进行比较分析。活动内容是:Illust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speech(举例说明第二篇演讲稿的结构)。
教师让学生在学案上画出第二篇演讲稿的结构图。学生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图,亮点颇多。有些学生呈现的结构图甚至超越了教师提供的结构图范本(见下页图1),虽然在图中出现了些许错误。
在研读第一篇演讲稿时,教师设计了流程图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语篇结构的能力。随后,让学生画出第二篇演讲稿的大纲图,两项任务看似重复,实际上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换句话说,该环节实则是对于第一篇演讲稿文本研读的检测和评估。学生自行研读第二篇演讲稿成功与否反映出学生第一篇演讲稿研读活动的效果。图1
四、主题语境的迁移创新——多模态输出,提升主题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关注输出任务和阅读理解的匹配度。李宝荣老师认为,“输出任务要从主题范围、语言形式、信息内容等方面尽量与阅读内容相符合,使学生在完成输出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阅读主题意义理解的内化、吸收以及迁移转化”。
第一项任务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两篇演讲稿研读活动结束后,又抛出了在本节课开始曾经提出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 now?看似重复,其实不然。在第一次提出该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多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以下是第一次提问时学生给出的答案:
生Search for information.
生It can help me to relax myself.
生Online shopping.
生Keep in touch with friends.
但在对文本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的第二次提问时,学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生Internet itself is neither right nor wrong.
生We can benefit from it and may also suffer from it.
生The Interne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生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depends on ourselves,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advantages and try to avoid the harms it may bring as well.
劉学惠老师认为,“相比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内化是主题学习的更高层次”。教师在读写课的开头和结尾设计相同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时,既不会一味拒绝,也不会沉迷其中。
第二项任务是Discussion(讨论)。讨论的问题如下:
1.Have you ever used Apps like“作业帮”?
2.Do you think they are good tools for your study?
第三项任务是Writing(写作),任务如下:
人们对于学生使用“作业帮”等搜题软件持不同意见。请你撰写100词的议论文介绍人们的不同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赞成的理由反对的理由你的观点1.自行检查作业
2.快速获取答案
……1.学习依赖
2.答案错误
……Attention:
1. In class, you only need to write “pro” side or “con” side.
2. Reasons are optional.
设计恰当的写作任务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相应的语言结构,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我们在设计读写活动时要遵循以下三原则:与原文语言基础有关联、与原文主题有关联、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联。最后的输出活动完美遵循了这三个原则。首先,“作业帮”等软件是与本课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其次,写作类型与本文的文体特征相似,在阐述表达观点时学生可以利用获得的语言支架来写作;最后,搜题软件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助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四项任务是Reading after writing(写后读)。
学生的写作活动结束并不是一节课的终结,而是“从写到读”的最好时机。教师组织学生“品读”学生习作、“赏读”教师范文,让学生在师生真实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主题意义。
回顾本节读写课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引入主题语境;在研读语篇的活动中,探究出主题意义;设计各种分析比较活动,内化习得的主题知识;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关联,鼓励学生基于主题语境多模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写之前的读、读之后的写还是写之后的读,均基于主题语境进行设计,找到读与写之间最佳的契合点。这样的读写课真正践行了新型英语学习活动观,也只有这样的“读写一体化”才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新型英语学习方式。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读写一体化:‘文体学’视角下高中英语学习新方式研究”(编号:L/2018/34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视阙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编号:Jc/2016/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媛.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2).
[2] 李宝荣.基于主题意义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英语学习,2018(11).
[3] 李漫.提升高中英语读写课有效性的策略——以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6).
[4] 刘学惠.深耕课堂教学,追寻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J].江苏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