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王艳红
王艳红
摘要: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学情合理设置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体现层次性,还要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并关注、鼓励学生有疑敢问,以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教学源于问题,问题设计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因其具有交流最为直接、信息交换频率高、反馈及时、灵活方便、师生情感活动丰富等特点而备受教师的青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基于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有效提问落实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历史图片、史料研读,使学生学会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预设合理,生成的质量就高。预设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站在教者的角度,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悟、体会和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班级学生整体知识储备比较丰富,预设的问题可以相对难一点,反之,预设的问题可以相对简单一点。落实到每一课时,教师要明确学生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储备,还缺少哪些知识,应该如何补充。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放矢地预设学习目标。
在预设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的问题时,我先学习《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然后对文本进行学习和解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点所在,最终预设出符合该年龄段学生思考的、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1.官渡之战中大胜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曹操一胜一败给了你什么启示?3.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这三个思维连续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记忆、情感、思维活动引入到最佳状态。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答案,逐步掌握并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这些问题的提出,培养了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整个历史课堂更具生命与活力。
二、创设情境,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对历史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清晰明确的预设问题,通过多媒体、导学提纲等方式展示学习任务。如果设计的问题比较突兀或比较孤立,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借助新情境,有意识地设计切合本节课实际、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吸引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运动》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历史的能力,通过向学生提供新材料,为学生创设新情境,设计了一道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关于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是创新;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复古。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老师提供的新材料,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思维含量较高,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又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潜在的思考动力和欲望。讨论中,组内同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思维碰撞,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依据。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逐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养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循序渐进,体现问题的层次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并要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要照顾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且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质疑和解释的空间,在提问中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第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識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在交融》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1.北魏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力排众议想要改革?3.北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4.迁都洛阳有什么重大意义?5.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有什么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展开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心得。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答案,印象会比较深刻,在探究交流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提升。
四、拓展延伸,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掌握多少历史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延伸,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利用问题的开放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和探究争鸣,最终达到其知识认知、思维品质和历史意识的升华。
笔者教学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在交融》一课时,在课堂小结之后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对知识进行延伸: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和汉化政策,抛弃了本民族的长处,是一次失误的决策,最终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学生主动思考,互相交流,展示讨论结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反映孝文帝改革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对孝文帝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进一步确定了对孝文帝改革的正确评价。课堂上,教师通过对问题的适度延伸,培养了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五、关注学生,鼓励学生有疑敢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过程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很少有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展开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否尝试一下,改变教师一问到底的现状,转向关注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有疑敢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活、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良好习惯。同时,师生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进而形成围绕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的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只有学生产生了主动性、自觉性,深度介入课堂学习,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才会实现,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核心素养才能有效达成。
例如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此课题比较特别,有深刻的含义。上课之初,我就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之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为什么用动荡来形容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动荡?”“春秋时期的动荡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用‘动荡的春秋时期’做题目?”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认真阅读教材,主动寻找和思考答案,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为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当然,实际的課堂教学中不是只有学生提问,只是教师的提问变少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学生的问题,从而把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对象。
总之,有效提问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素养。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知识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基于学情,合理预设问题,创设有益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历史情境,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梯度,要有适度的拓展延伸。同时,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历史教师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践行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娄可大,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辽宁教育,2017(12).
[2]刘爱东.深度探析核心问题,有效提升核心素养[J].辽宁教育,2018(9).
[3]景生进.例谈基于课程标准和部编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辽宁教育,2018(11).
(责任编辑:赵静)